本文介绍了解除同居关系抚养费计算的规定和诉讼流程以及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的相关知识。抚养费的给付标准主要取决于双方收入状况,无固定收入者按全年总收入的20%至30%支付。在解除同居关系时,子女抚养费纠纷诉讼流程包括原告起诉、法院受理、被告提交答辩状、决定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法庭辩论终结、判决宣告和判决前可进行调解。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包括一次性给付、按月或定期给付、按季度或年度给付。若协商一
法律分析
一、关于解除同居关系抚养费计算的规定
抚养费的给付标准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收入状况。一般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固定收入的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没有固定收入的按照全年的总收入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比例还可以视情况提高或降低。
二、解除同居关系时子女抚养费纠纷的诉讼流程
(一)原告起诉。
(二)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三)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四)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五)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
(六)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七)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八)判决宣告。
事实上,无论双方是同居关系还是受法律保护的夫妻关系,原则上都跟子女的抚养费标准没有任何关系,在确定子女抚养费标准的时候,不能跟其他的家庭相互攀比的,因为每一家庭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法律并未规定,非婚生子女的抚养费必须高于婚生子女。
三、解除同居关系后子女抚养费支付方式
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季度或年度给付。
如果协商一致,一方可以承担全部抚养费的,如果一方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则不可以。即使达成上述孩子抚养协议,如果过一段时间后,双方经济情况确有变化,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确有增加或者给付的必要,一方仍可诉至法院,要求另一方承担抚养费。
抚养费的给付期限,一般应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养费;在孩子成年后,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生活困难的,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养费。
实践中,每个家庭关于非婚生子女的抚养费数额都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各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如果你需要计算子女抚养费的话,可以从子女学习生活需要、父母的经济收入以及当地实际消费水平等因素进行确定。更多抚养费方面的知识,你可以咨询网站的在线律师。
结语
无论是一同居住还是合法夫妻关系,抚养费的给付标准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收入状况。在解除同居关系时,子女抚养费纠纷的诉讼流程与夫妻关系案件相同,但涉及的法律规定略有不同。有条件的,可以一次性给付;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月或定期给付,也可按季度或年度给付。如果协商一致,一方可以承担全部抚养费;如果一方抚养能力明显不能保障子女所需费用,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则不可以。抚养费的给付期限,一般应至子女十八周岁为止;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可停止给付抚养费;在孩子成年后,尚未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生活困难的,父母又有给付能力的,仍应负担必要的抚养费。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自然人 第二节 监护 第三十七条 依法负担被监护人抚养费、赡养费、扶养费的父母、子女、配偶等,被人民法院撤销监护人资格后,应当继续履行负担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收养 第二节 收养的效力 第一千一百一十一条 自收养关系成立之日起,养父母与养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本法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
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收养关系的成立而消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章 自然人 第二节 监护 第三十六条 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依法指定监护人:
(一)实施严重损害被监护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二)怠于履行监护职责,或者无法履行监护职责且拒绝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导致被监护人处于危困状态;
(三)实施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本条规定的有关个人、组织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医疗机构、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民政部门等。
前款规定的个人和民政部门以外的组织未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人资格的,民政部门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