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汉卿生平:关于关汉卿的生平的资料相当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安国市)(《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所处时代:元代。出生地:解州(另有大都说和祁州说)。去世时间:(1297—1307)期间。主要作品:《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刘夫人庆赏五侯宴》《杂剧·关张双赴西蜀梦》《杂剧·状元堂陈母教子》等。主要成就:元曲四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曲圣。
关于关汉卿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关汉卿的诗词 点此查看关汉卿的详细内容
《大德歌·冬景》、《杂剧·状元堂陈母教子》、《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刘夫人庆赏五侯宴》、《杂剧·关张双赴西蜀梦》、《杂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大德歌·春》、《杂剧·山神庙裴度还带》、《杂剧·望江亭中秋切鲙》、《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大德歌·冬》、《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温太真玉镜台》、《杂剧·邓夫人苦痛哭存孝》、《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杂剧·钱大尹智勘绯衣梦》、《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杂剧·诈妮子调风月》、《沉醉东风·重九》。
二、介绍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朱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地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塑造的“我却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家圣人”。《析津志辑佚·名宦》曰:“关一斋,字汉卿,燕人。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是时文翰晦盲,不能独振,淹于辞章者久矣。”
三、墓
在今河北省安国市关汉卿故里伍仁村东北500米处,有关氏陵墓。坟墓原长4米,宽3米,高1.5米,东南-西北向。相传村西北角为关宅遗址,俗称"关家园,面积九亩九分。另有关家渡、关家桥、普救寺等遗址,现存"蒲水威观"石匾,传为关汉卿手迹。其轶事传闻在故里世代相传,老幼引以自豪。关汉卿纪念馆设在药王庙(在今安国市南关),全国政协副王任重题写馆名。展出关氏文物、历史资料和国内外研究关氏作品文章及名人题词。1958年,全国剧协田汉视察后,国家拨款修成砖墓。 1986年县拨款重修。现为直径10米,高3米的砖基大墓,四周遍植松柏,墓前树碑,碑阳为“伟大戏剧家关汉卿之墓”。
四、影响
关汉卿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他的杂剧,是推动元杂剧脱离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曲艺术创作走上高峰的旗帜,并对后来的戏曲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