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工人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事故伤害的情况应认定为工伤,包括上下班途中的交通事故。用人单位有责任负担工伤保险费用,并提供咨询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法律分析
1、劳动法有规定工厂员工在上下班期间发生交通事故,如果不是本人主要责任的,属于工伤,由用人单位负责的。
2、《工伤保险条例》
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监督管理
1.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征收工伤保险费;
2.核查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办理工伤保险登记,并负责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的记录;
3.进行工伤保险的调查、统计;
4.按照规定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
5.按照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
6.为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法律法规
1.工伤保险条例;
2.工伤认定办法;
3.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
4.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
5.各省、直辖市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授权制定的实施办法;
6.职业病防治法;
7.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
8.职业病分类和目录
结语
根据劳动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工厂员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属于工伤,由用人单位负责。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工伤保险费、核查用人单位信息、调查统计、管理工伤保险基金支出和核定工伤保险待遇。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认定办法、因工死亡职工供养亲属范围规定、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能力鉴定和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以及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二十五条 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
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8修正):第四章 工 伤 保 险 第三十九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三十七条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必要时,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