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行为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如果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或继续状态,则从犯罪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追诉期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追究犯罪或者侵权行为的有效期限。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刑事案件追诉时效的期限是根据各种犯罪法定刑的轻重,分别规定长短不一的追诉时效期限: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如果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或继续状态,则从犯罪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
追诉期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追究犯罪或者侵权行为的有效期限。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犯罪行为已经超过法律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其法律责任;如果已经被追究了法律责任,该案件应当予以撤销。
刑事案件追诉时效的期限是根据各种犯罪法定刑的轻重,分别规定长短不一的追诉时效期限: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期限为10年;
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拓展延伸
刑事案件追诉时效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依法追诉的期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刑事案件的追诉时效为五年。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个期限可以延长或者缩短。
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犯罪行为,如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治安等案件,追诉时效可以延长至十年。而对于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如盗窃、诈骗等案件,追诉时效可以缩短至二年。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追诉时效可能会发生中断或者延长。中断是指在追诉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由于某些原因导致无法行使追诉权。而延长则是指在追诉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需要继续追诉,从而延长了追诉时效的期限。
在刑事案件中,追诉时效的期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追诉时效期限内没有受到追诉,就意味着他们可以逃避法律责任。同时,追诉时效期限的延长或者缩短也可能会对案件的处理产生影响,因此,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应当认真掌握追诉时效的相关规定。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2018-10-26) 第二百八十三条 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检察院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检察院做好监督考察工作。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四)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
刑法 第六十五条 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刑事诉讼法(2018-10-26) 第九十八条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规定的侦查羁押、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期限内办结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予以释放;需要继续查证、审理的,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