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利润分配的核算方式和相关法律法规。利润分配应按照法定顺序进行,即先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然后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接着提取公益金和任意盈余公积,最后向投资者分配利润。企业应通过“利润分配”科目进行详细核算,包括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任意提取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盈余公积弥补亏损和未分配利润等。
法律分析
利润分配的核算方式应该如何进行呢?股东的股利分配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根据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利润分配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第一步是计算可供分配的利润。可供分配利润为负(即亏损)的,不再进行后续分配;可供分配利润为正(即本年累计利润)的,可以进行后续分配。第二步,计算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盈余公积金的基础不是可供分配的利润,也不一定是本年度的税后利润。只有年初无累计亏损时,才能按当年税后利润计算提取金额。这种“损失补偿”是按照账面数字进行的,与所得税法规定的损失后的损失无关。关键是不能用资本来分红,没有积累的盈余就不能提取盈余公积金。公司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违反上述利润分配顺序,在弥补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前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必须将违反规定分配的利润退还公司。利润分配会计分录。将本年利润转入利润分配
借款:本年利润
借款: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所得税缴纳,比例为25%
借款:所得税
借款:应交税金-所得税
3。提取法定盈余公积(税后利润的10%以上)、公益金(税后利润的5%以上)和任意盈余公积(按公司规章制度规定的比例计算)
借款: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提取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贷款:有优先股的,提取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股利分配(根据董事会决议)
借:利润分配-应付股利
贷:应付股利
5。结转利润分配借方: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贷方:利润分配—提取法定盈余公积—提取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积应在“任意盈余公积”前支付-应付股利。盈余公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借款:盈余公积借款:利润分配盈余公积转入利润分配,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当年可供分配的利润进行分配,公司章程和投资者协议。利润分配的顺序是:(1)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提取任意盈余公积;(3)向投资者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指弥补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任意提取盈余公积和向投资者分配利润后的剩余利润。它是企业在以后几年分配的利润余额。与所有者权益的其他部分相比,企业在未分配利润的使用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权。
企业应通过“利润分配”科目计算利润分配(或亏损补偿)和历年分配(或补偿)后的未分配利润(或亏损补偿)。本科目应分别“提取法定盈余公积”、“任意提取盈余公积”、“应付现金股利或利润”、“盈余公积弥补亏损”和“未分配利润”进行详细核算。
拓展延伸
利润分配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计算企业净利润和股东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润分配是指企业将净利润按照一定比例或标准分配给股东或留作企业积累,而未分配利润则是指企业历年未分配的净利润留存。
在企业进行利润分配时,需要明确企业所依据的法律规定。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公司应当根据所得到的利润,按照股东出资比例或者公司章程的约定,向股东分配红利。因此,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必须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利润分配的公正、合理。
同时,在企业进行利润分配时,也应当结转相应的成本和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应当在利润分配前,将当期发生的与利润分配相关的成本和费用进行结转,以保证利润分配的公正、准确。
利润分配和未分配利润是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重要概念,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和结转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利润分配的公正、合理,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2020-12-29) 第三十九条 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用人单位请求解除竞业限制协议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在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额外支付劳动者三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2013-01-18) 第九条 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用人单位请求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在解除竞业限制协议时,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额外支付劳动者三个月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劳动合同法(2012-12-28) 第二十四条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