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通常营巢于灌丛、竹丛和果树等低矮树上,巢多置于灌木或竹丛枝权间,也见在香蕉林和香蕉叶柄处营巢。
红耳鹎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羽冠,看上去很特别,算是一种标志吧,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它们与其它鸟类区分开来。在我们眼里红耳鹎的高羽冠真好看,而在鸟类的眼里,这羽冠就是武器,具有强劲的威慑力,“我很凶,我可不好惹,别靠近我,不然你会很麻烦。”当红耳鹎在活动或者觅食期间,它们都时刻保持警惕状态,一要防止天敌的偷袭,二要防止同类入侵自己的领地,它们时刻竖起头上的羽冠就是在警示和威慑着别的动物,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只有在傍晚雌雄鸟在一起相互梳理羽毛时才会收起羽冠,放松自己。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耳红鸟喜欢在哪里筑巢
红耳鹎在野外喜欢栖息在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偶尔在路旁、小溪边或农田等地能见到它们,有时甚至在庭院里逗留玩耍。
这是什么鸟(带羽冠、眼睛旁边有挫红毛)
红耳鹎头顶黑色,具耸立的羽冠;眼下后方具红色的羽簇,因而得名。耳羽与颊下方同为纯白色,外围以黑色。上体褐色,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上有白色的端斑。为白色,胸侧有近黑色的横带,尾下覆羽为猩红色。虹膜棕色或棕红色。嘴黑色。脚黑色。 红耳鹎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区的雨林、季雨林,以及坝区村寨附近的林缘、庭园、灌木丛中。成群活动,冬季集20~30只的大群,甚至多达百余只。常集于树上啄食。性情活泼。喜欢在高枝上高歌,鸣声宏亮激昂,略具韵律。以植物叶、芽、果实、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等。筑巢于树上或灌丛中。每窝产卵3-4枚。卵呈圆形、粉红色。孵化期约14天左右。 红耳鹎是常见留鸟。喜欢结群活动。3-8月在树上筑巢繁殖。因有高耸的冠羽,俗称“高髻冠”。鸣叫声为轻快悦耳的“布比—、布比—”或“威-踢-哇”,在广东一带常被作为观赏鸟饲养。 嗜食果实及其其它植物性食物和害虫,对农林业益害参半;鸟羽毛鲜丽,养作笼鸟,可作出口商品
红耳鹎在家筑巢是好的吗?
当然是好的。说明你家里生态环境不错。
红耳鹎,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的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中,也见于林缘、路旁、溪边和农田地边等开阔地带的灌丛与稀树草坡地带,有时甚至到庭院和村寨附近的竹林、树上或灌丛中。
红耳鹎为留鸟。性活泼,常呈10多只的小群活动,有时也集成20至30多只的大群,有时也见和红臀鹎、黄臀鹎混群活动。整天多数时候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善鸣叫,鸣声轻快悦耳,有似“布匹-布匹-布匹”或“威-踢-哇”声音。通常一边跳跃活动觅食,一边鸣叫。杂食性,但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常见啄食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花和草子,尤其是榕树、棠李、石楠、蓝靛等树木和灌木果实。动物性食物主要为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
红耳鹎前额至头顶黑色,头顶具高耸的黑色羽冠,眼后下方有一深红色羽簇,形成一红斑;耳羽和颊白色,紧连于红斑下方。后颈、背至尾上覆羽等其余上体棕褐色或土褐色,有的标本具棕红色羽缘。尾暗褐或黑褐色,除中间1至2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内翈具白色端斑,并愈向外侧尾羽此白斑越向外翈扩大,直至整个端部。两翅覆羽与背同色,飞羽暗褐色或黑褐色,外翈略缀土或淡土褐色。颊、喉白色,且和颊部白色之间有一黑色细线,从嘴基沿颊部白斑一直延伸到耳羽后侧。其余白色或近白色,两胁沾浅褐色或淡烟棕色,胸两侧各有一较宽的暗褐色或黑色横带,自下颈开始经胸侧向胸中部延伸,且形渐细狭,最后中断于中间,形成不完整的胸带,尾下覆羽鲜红色或橙红色。
红耳鹎的虹膜棕色、褐色、棕红色或深棕色,嘴、脚黑色。
红耳鹎多久成年
红耳鹎两个月成年。红耳鹎繁殖常见于3-8月份,因分布地区不同繁殖季节差异很大。筑巢于树上,呈杯状,每巢产卵3-4枚,卵粉色,密布褐色斑纹,尺寸21×16毫米,孵化期11-14天。红耳鹎寿命约11岁。红耳鹎分布于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中国国内分布于东南部、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南部。引种至澳大利亚、美国、毛里求斯、留尼旺岛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