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貂可能会携带病毒。病毒主要是存在动物的皮毛,同时也会出现寄生虫或者是细菌感染,应该避免近距离的接触宠物貂,同时应该避免使用一些野生动物,可能就会导致身体的抵抗能力出现明显的下降,会导致病人出现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情况。
如果在接触宠物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进行消毒,同时宠物貂的生长环境需要保持卫生清洁,定期的进行清洁以及消毒,才能够防止出现病毒。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水貂病毒性肠炎应如何防治?
病毒性肠炎是水貂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现已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养貂国。
(1)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细小病毒科水貂肠炎病毒。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污染的貂笼里能保持1年的毒力。病毒对胆汁、乙醚、氯仿等有抵抗力,煮沸能杀死病毒,0.5%、苛性钠溶液,在室温条件下12小时可使病毒失去活力。
(2)流行病学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的貂均有感染性,但幼貂的易感性极强,发病率为50%~60%,致死率高达90%。本病呈地方性暴发。病貂是主要的传染源,耐过貂可获得较长时间的免疫力,但至少带毒排毒1年以上,由直接或间接接触,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水貂肠炎病毒可经病貂的粪便、尿和各种分泌物散播,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和环境及人,使易感动物受到传染。本病多发生于夏季,近年来有推延到秋季的趋势。貂群一旦被污染,如不采取措施,会引起地方性、周期性流行,通常会在翌年分窝前后的幼貂群中再次发生。
(3)临床症状
潜伏期4~9天。临床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
病貂只表现拒食,不见肠炎症状,于12~14小时死亡。
急性型
病貂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不愿活动,有的呕吐,体温升高到40~41℃,鼻镜干燥,腹泻。病程2~5天。
慢性型
病貂多由急性转归,临床上以腹泻为主。病貂极度消瘦,被毛蓬乱无光,蜷缩不动,反应迟钝,常能自愈。
急性和慢性病貂粪便稀软,呈黄白、灰白、粉红甚至煤焦油状,并混有脱落的肠黏膜、纤维蛋白和黏液组成的灰白色或淡管状物,长度为2~10厘米,直径为0.5~1厘米。
(4)病理解剖变化
最急性型和急性死亡的尸体营养良好,慢性经过尸体消瘦、皮毛蓬松,周围被粪便污染。剥开皮肤皮下组织干燥,无脂肪沉着。病变主要局限于肠管与淋巴结。
内脏器官检查
胃空虚,含有少量黏液和胆汁色素。黏膜特别是幽门黏膜充血,有的出现溃疡。肠管呈鲜红色,血管充盈,肠内有少量混有血液和纤维素样物质,呈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变化。有些尸体肠内容物呈黄绿色水样,肠壁有纤维样坏死灶。
一般肠管空虚,肠壁菲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水肿。胆囊充盈、脾一般不肿大,被膜粗糙。急性病例肝肿大,质脆。肾眼观变化不明显。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综合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这些都是宏观诊断,还有很多类症需要排除,特别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诊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常采用血清学和生物学的方法来诊断。
(6)防治
对病毒性肠炎,目前无特效药,当继发细菌感染时(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副伤寒杆菌),可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
患过病毒性肠炎自愈的水貂,可获得长期的免疫,但它是危险的传染源,预防本病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种疫苗。
目前,国外对水貂病毒性肠炎预防接种的疫苗有:同源组织灭活苗和肉毒梭菌联合苗,猫肠炎病毒弱毒活苗与肉毒梭菌类毒素二联苗,组织培养灭活苗等。我国现有同源组织灭活苗和组织培养灭活苗。
疫苗接种时期:一般应在仔兽断乳后(即6月末、7月初),进行疫苗接种。在发病貂场,应进行紧急疫苗接种。
为防治本病的发生,除进行疫苗接种外,应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严禁猫、狗和禽类入场。为了更换种兽,在入场前(种兽售出场)30天进行病毒性肠炎疫苗接种,入场后隔离饲养15~30天,方可混入大群饲养。
当貂场有病毒性肠炎流行时,应停止一切串兽活动。病貂隔离饲养,对症治疗。病愈后水貂,一律留在隔离间,一直到取皮淘汰为止。对其余未发病水貂,全部实行疫苗紧急接种。
隔离舍(棚)应由专人管理,不得乱串,对死亡尸体及污染的垫草等,一律烧掉。对污染用具及器皿,要严格消毒。
发病场的貂皮,应在室温30~35℃、相对湿度40%~60%条件下,处理48小时。
刚发过病(1年以内)的貂场,禁止输出种貂,养过病貂的笼舍,要用2%或苛性钠溶液消毒,地面用5%工业用苛性钠消毒。粪便先用2%~3%苛性钠溶液或2%漂白粉溶液处理,然后堆集在距貂场远一点的地方(至少250~300米的地方)进行生物热发酵。
从最后患病水貂痊愈或死亡之日起,经30天再无此病发生,方可宣布解除封锁。
发过病的貂场,应每年接种一次疫苗,以防传染病复发。
怎样检测水貂是否携带阿留申病毒?如何预防阿留申病的发生?
水貂阿留申病是由阿留申病毒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衰竭病。主要侵害网状内皮系统,以浆细胞弥漫性增生产生多量γ-球蛋白,以及持续性病毒血症为特征。具有超敏和自免免疫现象,伴有肾小球肾炎、动脉血管炎、卵巢、等炎症变化的慢性病毒性传染病。
本病不仅由于感染后引起一定程度的死亡,而且更严重的是导致母兽不发情、空怀、妊娠中断、流产、死胎,感染子代,以及公貂配种能力下降,品种不好等变化,造成严重的、无形的经济损失。
(1)病原
阿留申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之一,对脂溶剂去污剂、核酸酶有抵抗能力。它能在pH2.8~10.0内保持活力。80℃存活1小时。本病毒在5℃的条件下,置于0.3%的中,能耐受2周,4周才灭活。
(2)流行病学
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是病貂和潜伏期病貂。病毒主要以粪尿和唾液排泄到外界环境中,在血液中也有病毒。
本病能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和途径传播。除病貂与健康貂接触外,在笼养条件下,主要是通过传递物或传递者间接传播,如病貂污染过的饲料、饮水、饲具等。特别是饲养人员和兽医工作者若不注意消毒,往往会成为病原的传播者。接种疫苗、外科手术和注射消毒不彻底,也能造成本病的传播。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水貂,均可感染。本病虽然常年都能发病,但在秋冬季节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增加。
(3)临床症状
阿留申病的潜伏期相当长,有的病貂能持续1年或更长的时间仍表现不出症状。直接接触感染时平均为60~90天,最长达7~9个月。
表现特征为食欲减退、消瘦、口渴、嗜眼,病的末期昏迷。大部分水貂由于病情不断发展,至4~12个月后,出现肾衰竭而死,临床上大体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
可在2~3天内死亡,表现为食欲减退或拒食,呈抑郁状态,逐渐衰竭,死前痉挛。
慢性型
病程约数周,表现食欲下降,生长缓慢,逐渐消瘦,可视黏膜苍白,排出煤焦油样粪便,病貂贫血,呈恶病质状,最后死于尿毒症。
本病能导致母貂空怀,产仔率降低,新生仔貂死亡,并影响毛皮质量,严重阻碍养貂业的发展。
(4)病理解剖变化
尸僵完整,被毛无光泽,高度消瘦,可视黏膜苍白,有口裂黏膜有溃疡。腹部被毛尿湿,周围有少量煤焦油状的稀便附着,脚爪皮肤苍白。
内脏器官有最明显的眼观变化,主要是肾脏、肝脏、骨髓,尤其是肾脏最为明显。在疾病早期,肾常肿大、充血、出血。肾呈淡褐色,后期肾呈灰色或淡黄白色,肾表面出现黄白色小病灶,凹凸不平,呈天花斑样。有少量血样液体流出。淋巴结肿大。肝初期增大,色暗褐,后期色淡,不肿大,呈黄褐色或土。脾脏急性经过的病例,有肿大现象,被膜紧张。慢性经过时,脾脏萎缩,边缘锐呈红褐色或红棕色。
(5)诊断
阿留申病诊断研究进展较快,在非特异性诊断基础上,已进入特异性诊断阶段。并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公认的检测方法是检测率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适于大批检测采用的对流免疫电泳方法。该方法不仅可检查出有症状的患病水貂,而且对处于隐染的患貂也可检出。
(6)防治
目前,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在水貂阿留申病免疫方面已获得重大突破,成功地研制出了水貂阿留申灭活疫苗,并在现场得以应用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还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①加强饲养管理,给予优质、全价新鲜的饲料,以提高水貂的抗病能力。②建立健全貂场的卫生防疫制度,是防止本病蔓延和扩散的有效办法。对貂场内的用具、饮饲具、笼子和地面要定期消毒。③建立定期的检疫制度,每年在仔兽分窝以后,利用免疫电泳法逐头采血检疫。阳性貂集中在一定的地区进行严格的隔离饲养,到取皮期再进行检疫,凡阳性貂一律淘汰取皮。这样坚持3~5年,就可基本消灭阿留申病。
水貂病毒性肠炎
病原
本病的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水貂肠炎病毒。该病毒和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有共同抗原成分,水貂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后,表现出与水貂病毒性肠炎相似的症状。同时,用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制成的弱毒疫苗,能使水貂获得抵抗病毒性肠炎病毒的免疫性,但水貂肠炎病毒却不能感染猫。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能耐受60℃30分加热处理;病毒在污染的貂笼里能保持一年的毒力。含有病毒的组织和粪便,在冷冻状态下,一年毒力不下降。病毒对胆汁、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和胰蛋白酶有抵抗力;煮沸能杀灭病毒;0.5%、苛性钠溶液,在室温条件下12小时使病毒失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尤其是带毒母貂是危险的传染源。病后康复动物的排毒期可在1年以上。病毒经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的粪便、尿、、唾液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用具,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猫科、犬科以及貂科等动物均有易感性,水貂为易感,尤其幼龄水貂更易感。本病常呈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流行,传播迅速,全年均能发生。但以夏季发生较多。发病率达60%,病死率达15%以上,其中幼龄仔貂的病死率更高。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4~8天。可分以下几种病程。
急性型:突然发病,见不到典型症状,经12~24小时很快死亡。
急性型: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但渴欲增加,喜卧于室内,体温升高达40.5℃以上。有时出现呕吐,常有严重下痢,在稀便内经常混有粉红色或淡的纤维蛋白。重症病例还能出现因肠黏膜脱落而形成圆柱状灰白色套管。患病动物高度脱水,消瘦。经7~14天左右,终因衰竭而死亡。
亚急性型:与急性型相似。腹泻后期,往往出现褐色、绿色稀便或红色血便,甚至煤焦油样便。患病动物高度脱水、消瘦。病程常拖至14~18天而死亡。
少数病例能耐过,逐渐恢复食欲而康复,但能长期排毒而散播病源。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病死貂的肠呈鲜红色,血管明显充血,肠内容物有血液、黏液,为急性、卡他性、出血性肠炎。急性病例的肠内容物为水样黄绿色,肠壁纤维样坏死病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色显红,脾瘀血性肿大,表面粗糙有色斑。亚急性病例的肝肿大色淡。病情严重者肠、肝、脾均病变,肠壁几乎烂掉,粘连在一起,肝很脆,一动即成碎块,脾脏有明显出血点,外表有色斑。
诊断方法
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本动物接种试验、琼扩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
预防措施
病毒性肠炎目前还没有药物治疗,一旦发病,只能使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是本病防治的关键。水貂的病毒性肠炎疫苗一般每年接种两次,前一年的12月10~20日接种一次,当年的6月10~20日接种一次,皮下注射每只1毫升。为防止犬瘟热病的发生,可每只同时注射1毫升犬瘟热疫苗。疫苗使用前请详细查看说明书。
此外,还应做好以下预防工作:
1.发生过本病的水貂场,要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来年再发生。因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可耐受-20℃低温和56℃高温,而且患病貂经治愈后一年多时间里,仍是该病毒的携带者,通过粪便排出病毒,还可以感染貂群。笼舍地面用0.3%甲醛、3%漂白粉、3%火碱或生石灰溶液进行全面消毒;笼具可用火焰烧烤杀灭病毒;食盆、饮水用具、加工饲料的用具用火碱水消毒或用高温蒸煮消毒;粪便要堆放在远离饲养场的地方进行热发酵处理,有沼气池的地方可将粪便投入池中发酵。
2.严禁猫狗进入貂场,严禁从患过该病的貂场引种,严禁患过该病的饲养场有关人员进入貂场,对于患过该病的种貂年终打皮时一律淘汰,不能留作种用。
3.不喂变质的饲料。
治疗方案一般性肠炎可采取以下方法治疗:四环素药片,每只半片,长效磺胺每只1/4片,拌料喂食;庆大霉素(4万单位)每只1毫升,一天注射2次。同时喂给易消化、适口性好的新鲜饲料。
医生,貂携带狂犬病病毒么,被咬了需要注射疫苗么
一般很少携带!如果有圈养的狗在一起,最好还是注射的好!!
但是,被水貂咬了 严重的还是先 注射破伤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