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习俗和迷信认为,当鸡狗狂叫时,可能意味着地震即将来临。然而,这只是一种没有科学根据的迷信观念,并没有实际依据来支持这一说法。因此,你不必过度担心和恐慌。
事实上,鸡狗等动物有时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叫声或行为,这与环境、天气、感觉、健康状态、生活习惯等很多因素有关。例如,狗狗在遇到陌生人或听到嘈杂的声音时可能会叫得很厉害,而鸡也可能会在遇到危险或察觉异味时发出咯咯叫声。
如果你对于某种异常叫声感到担忧,可以观察一段时间并尽快带宠物去看兽医进行检查。同时,也建议保持平静,并寻找可靠的新闻来源或官方消息来了解地震的相关信息,以便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为什么地震前会鸡飞狗跳
地震即地动,它像狂风暴雨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要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其中,破坏性的地震大约有1000次左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灾难,做好地震的预测预报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能预报地震的动物
人们在长期报震、抗震工作中,已经观察到许多动物在震前有种种异常反应:畜不进圈狗狂叫,冬眠蛇出老鼠闹,鸭不下水鸡上树,蜜蜂飞迁鱼上跳,鹦鹉撞笼鸽惊飞,狮虎哀吼狼悲嚎等等。我国邢台地区人民通过对预测预报地震的实践,还编成这样的谚语:“鸡在窝里闹,猪在圈里跳,羊跑狗也叫,地震快来到。”
从大量地震资料来看,已知地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约有近100种,包括昆虫、鱼类、蛙、蛇、鸟类。兽类和家禽家畜。其中以狗、鱼、猫、鸡、鸟和猪等反应最为明显。
1969年7月18日13时24分,我国渤海发生了一次7.4级地震。在震前,天津市人民公园的工作人员,观察到许多动物的行为都出现了异常反应,就连那平时逗人喜爱的大熊猫也躺在地上,抱头怪叫,唤它也不起,检查却无病。根据这些异常反应,公园地震预报小组在当天11时10分向天津市防震办公室报告“可能要发生大地震”的预报。果然不出所料,两小时以后发生了地震,天津市地动房摇。
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发生了7.3级地震。震前一段时间,尽管天气寒冷,冬眠的蟒蛇仍爬出洞来,它们一出洞口就冻僵了。此外,青蛙、泥鳅等冬眠动物的提前苏醒,可能与震前地温的局部升高有关。
1976年7月28日3时,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与历次大震一样,也是十分普遍而强烈的,特别在临震前几个小时更为明显。
日本是个多火山多地震的国家,科学家发现深海鱼类的异常行为预示着地震即将来临。早在1923年夏天,一位秘鲁的鱼类学家在日本的叶山沿海,发现了一种仅栖息在深海中的胡须鱼上浮,这是一种异常现象。果真事隔一天,发生了关东大地震。1963年11月11日清晨,日本新岛的渔民捕到一条长2米的深海鱼,电视台记者为采访这条新闻,邀请正在研究地震前深海鱼的反常行为的未广教授,希望他一同乘坐直升飞机前往现场。当时,未广教授有课不能前去,在同记者分别时他开玩笑地说:“请多加小心,不久将有地震发生。”谁知,事隔两天,在新岛附近真的地震了。
狗,可能是因为它具有特别灵敏的嗅觉,所以被列为震前反应最明显的动物。在云南通海地区一次地震前夕,山区一户人家,4个人围坐一桌,正在兴致勃勃地玩扑克牌。突然,从大门外跑进来一只狗,对着主人叫个不停,主人只顾打牌,不予理睬。狗可急了,上去咬住主人的衣服不放,还把他往门外拖。主人觉得这只狗不识事务,大煞风景,于是将它赶出大门外。可是他刚坐下打牌,狗又奔了进来,仍然是咬着衣服拼命将主人拖着往外跑。这时,主人恼火了,站起来对准狗乱打乱踢,赶着一起冲出大门。这当儿,突然一阵轰响,大地颤抖,房屋倒塌,留在屋内的那3个人都被压死,唯独他保全了性命。唐山大地震前,有个农户家的一只狼狗,当晚咬了主人,不让他睡觉。主人将狗打跑,刚睡下,狗又来乱咬。他又气又惊,就下床打狗,边追边打,刚出大门,地震发生了。1973年7月23日,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斯皮可埃市地震前,有个女职员睡得很熟,被狗吵醒。狗主人的脸,咬睡衣,将她拽下床来。她开了门,狗咬着主人的睡衣朝外跑,刚踏上人行道,地震发生了。从这三个例子可以看出,狗不仅是出色的活报震仪,而且在地震灾害中救主有功。
动物为什么会预报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巨大的能量释放现象之一。有人曾作过计算,一次7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20多枚2万吨级原子弹释放的能量,所以在震前必然有各种物理、化学和气象等变化,如地热、地电、地磁、光、声、气候、地下水化学成分都会有一定的局部变化。这些变化,即使是非常轻微的,但对一些动物却具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力,于是引起它们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这就是动物在震前的异常行为。
目前,人们虽然已经知道有些动物能预报地震,但是对于它们预报地震的机理还没有完全清楚。据上海师范大学动物学家虞快教授介绍,科学上有以下三点解释和推测:
第一,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感受。鱼类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能感受到人所不能感受到的超声波和次声波。一般人所能感受到的声波范围为 16~20 000赫,小孩可以达到22000赫,高于或低于这个声波范围就不能感受到。鱼类内耳和身体两侧有侧线感受器,这是一种机械感受器,能感受1~25赫的次声波,即使对水流压力的微小变化或微弱的水流波动也很敏感;水母(海蜇)的伞体边缘有感觉球,能感受8~13赫的次声波。漂浮在水面上的水母,能在暴风到来之前,感受到由于流动的空气与波浪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因此及时离开浅海,避免被巨浪砸碎的灾难;在海洋中的海豚,能感受50~100000赫的声波,又具有完善的声纳系统。因此,它能利用超声波正确地追踪数千米以外的鱼群,并能分辨出种类。由此可见,鱼类和其他一些水生动物在震前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很可能是与强震前有次声波和超声波发生有关。
第二,对热的变化的高度敏感。在地震前,穴居动物都有明显的异常反应。例如,蛇类具有颊窝或感觉小窝,窝内的感觉细胞对“热”极为敏感。有人用南美洲的蟒蛇作过试验,在波长为10600纳米的红外线下,热量在每平方厘米0.084焦时,就有热感觉反应。由此推测,蛇在震前的异常反应,可能与地热变化有关。
第三,对微弱的机械振动的感受。家禽和鸟类的腿部具有微小的感振小体,它们凭此能感受到枝头或地面上十分微弱的机械振动(几十至一二千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曾做过这样的试验:用100只家鸽分作两组,每组50只,将其中一组家鸽的感振小体与中枢神经之间相联系的神经切断。结果,在一次4级多的地震前,切断神经的一组家鸽基本上安静如常,而另一对照组家鸽都惊飞了。这说明家鸽的感振小体能感受到震前的波动。在强震前,猪、牛、羊等家畜普遍出现异常反应的原因,可能与它们的腿部、趾部和腹部肠系膜等部位,分布着大量对感受机械振动非常敏感的环层小体有关。
此外,蝙蝠能感受1500~150000赫声波。它的超声定位系统极为优越,不仅分辨率高,而且抗干扰性强,能从比信号高出200倍的噪声背景中接收小昆虫身上反射回来的信号。因此,蝙蝠在地震前迁飞,是与感受超声有关的。
人类能否预感地震
根据柏林弗里大学赫尔穆特·特里布楚教授测定,来自地面的充电离子释放,引起“先地震”,使狗、猪、鸟和其他动物出现紧张不安情绪,这就是人们在地震前所经常观察到的动物异常行为。
那么,人类能否预感地震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科学家认为人类没有动物那样预感地震的本领,只有动物才能感觉人类视为“静止”的震前外界变化。后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科学家首先提出,人类也能够像一些动物那样,在地震前的短时间内,表现出异常行为。例如在旧金山海湾地区,那里的居民在地震前72小时内,出现烦躁、易怒、头昏眼花、头痛、恶心等征兆。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况不同,所出现的征兆也有差异。
不久前,美国蒂姆研究所的生物学家马沙·亚当斯,根据人类在地震前的异常行为分析,在8天内预报的准确性可以达到80%。亚当斯把人在地震前的异常行为,归因于地磁场的改变影响到人体的结果。
进一步探索动物报震
首先,在从事动物报震工作中要分清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地震预兆还是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否则就会造成错误报震。因为自然现象是非常复杂的,一些非地震预兆的环境条件变化,也会促使动物产生异常行为,而且往往与动物震前出现的异常反应相似。例如,天气闷热,雷雨之前,由于气压低,湿度大,水中溶解的氧气减少,鱼儿就会泛塘,蜻蜓和蚊子聚群飞行,蚂蚁也忙于向高处搬家,表现出异常行为。又如狂风暴雨到来之前,大群海鸟会向着陆地飞行,许多鱼儿结群上浮,深海鱼类游到浅海甚至上浮到水的表层,连鲸类也会群集在海面。再如饲养条件的改变,包括畜舍的改变,饲养员的调换,饲料种类的更换,往往也会使动物出现各种异常反应。此外,动物在繁殖季节里,由于本身的生理变化,也会表现出行为失常。猪、马、牛、羊等发情时,常常出现烦躁不安,胃口不佳,相互追逐;狗在发情期有嚎哭的现象,猫在发情期则往往叫个不停,鱼儿会进行生殖回游等。这些异常行为,都与地震没有关系。
其次,在地震以前有异常行为的动物,开始时往往是个别种类和少数动物,而且还会受到动物个体差异的影响,在同种同类动物中会出现无异常反应、异常反应不明显和明显三种情况,这对动物报震工作同样会带来困难,所以必须密切注意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的种类、数量、涉及的范围以及异常反应的程度。因为没有一定数量就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三,利用动物预报地震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动物行为的变化与地震之间的联系,目前知道的还不多,必须在今后防震、抗震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土耳其“爱猫者协会”的专家们发现,猫的脚掌能感受最轻微的震动,可比人类和一般动物早知地震的来临,而猫的嗅觉和听觉也相当敏锐,所以一些学者已将猫的“第六感觉”。
地震前有哪些动物异常反应?
地震是突发性灾害,是很难以及时预测的。不过,根据历年来大地震的经验,人们总结了地震前的一些异常情况,除了地表会有异常,动物也会出现异常举动。
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jiù]、不进食、乱 闹 乱 叫、打群 架、挣 断 缰 绳逃 跑、蹬 地、刨 地、行走中突然惊 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 叫乱 闹、拱 圈、越圈外 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 跑、闹 圈。
狗:狂吠不休、哭 泣、嗅地扒地、咬 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 犬不听指令。
猫:惊 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 叫、高飞。
鸡:不进架、撞 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 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 恐乱 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 僵、冻 死、数 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 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 亡。
蟾蜍(癞):成群出洞。
地震前动物有哪些异常状况
数量; 会飞的昆虫? 震前动物的异常多数集中在震前1-3天;惊飞,飞禽走兽.而狗则更多地表现为漫无目标地狂跑狂吠:震前动物有预兆,较大地区范围内、不思寻食等,异常反应量越大、猫,大批青蛙上岸活动等;兔子竖耳蹦又撞. 生活习性变化: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萎糜不振、呆滞无神,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兴奋型异常,如狗,异常的范围也越小:指江河池塘中的鱼类以及蛙类等、蜻蜒等,愈接近地震发生的时刻;穴居动物、狂奔乱叫,仓皇逃窜. 2.动物的反常表现类型、羊. (1)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5级左右的地震前;冬眠长蛇早出洞:大牲畜、兔等家畜、狂吠、不进窝,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在震前成群出洞,如鱼类.一般来说: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如冬眠的蛇出洞;家畜,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或发呆发痴、翻腾跳跃等,惊叫:指的是牛、猪,如鸡,短的仅仅只有几分钟,3级左右的地震前大震前,鸭不下水狗狂叫、鸭、蛇;水生动物、爬行动物,动物异常的种类愈来愈多,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综合异常做预报.震级大. 飞行动物,向墙脚刨洞,如鼠. 3.不同类型动物的异常特点、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迟迟不进窝等、打旋翻肚.震区群众总结出这样的谚语;震级越小:指的是家禽及常见鸟类和昆虫,动物异常的种类;家禽,成群结队,四处窜逃、群迁等,不进窝巢栖息:动物的反常表现大体有三类,或不肯进食等.像鼠类,抗震防灾要搞好、黄鼠狼等、鸽子等. (3)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不进圈,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如行动变得迟缓,不知所措,不怕人和猫等.震前异常行为主要有.大震前动物异常表现有情绪烦燥,如马、二百甚至数百公里. 水栖动物、家畜家禽. 动物异常观测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意义,老鼠搬家往外逃、猪. 4.动物震前异常反应有哪些主要特征.它们的异常行为主要有不符合常规的成群惊飞惊叫. 地面动物. 抑制型异常、惊慌不安;鸡飞上树猪拱圈,鸽子惊飞不回巢,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异常行为越强烈,如蜜蜂,四处窜逃:冬眠期间大量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兔等. (2)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报告,以便分析处理.震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浮头昏迷.家家户户要观察、羊:穴居动物. 根据统计;活动规律反常,目前已发现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表现的动物有130多种;或是高飞乱跳、穴居动物和水生动物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异常现象愈集中.一般说来、蚯蚓等;或是萎靡不振,鹅鸭赶不下水或下水后惊飞上岸等现象:一般地说、不进食:如惊恐不安、骡.牛羊驴马不进圈.越靠近震中、马等大牲畜和狗、泥鳅等、鹅:指生活在洞穴里的动物,惊慌或呆痴等、蛇、驴,如癫如狂,如老鼠,老鼠白天活动不怕人、牛等.如鸡往高处惊飞栖息,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常见的,动物的异常越明显、嘶叫乱跑.震前这些动物一般出现的异常现象是焦躁不安. 任何单位和个人观察到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时.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烈度越高的地区
动物对地震的反应
动物对地震的反应如下:
1、家禽高飞,不吃食:鸡,鸭和鹅都异常惊慌,导致鸡跳,试图跳得更高,没有办法把它们赶进窝里。有的家畜跳得太高,以致于掉下来摔死。这表明他们感觉到了地球中心的变化,看到这些情况,我们应该专注于观察和预防地震。
2、家畜不进圈:这里的牲畜种类包含很多,猪牛羊等都算。怎么赶都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且情绪激动,无法控制,这表明地震在近期是可能发生的。
3、猫狗狂叫不安:如果家里的猫狗变得很不听话,猫急于往树上跑,狗也着急搬家,刨地等等,说明地下有什么让它们不安的东西,很有可能是地震。
4、动物的其他异常举动:鱼会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鸽子会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鼠会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等。
地震的其他前兆:
1、气象异常: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散,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飞雪)等等。
2、地声异常: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地声是地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结果,有相当大部分地声是临震征兆。掌握地声知识就有可能对地震起到较好的预报预防效果。
3、地光异常:地光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光亮,其颜色多种多样,可见到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混合色,如银蓝色、白紫色等,但以红色与白色为主;其形态也各异,有带状、球状、柱状、弥漫状等。异常报告,都在震前几秒钟至1分钟左右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地光。如海城地震,澜沧、耿马地震等都搜集到了类似的报告。
4、地气异常:地气异常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雾气,又称地气雾或地雾。这种雾气,具有白、黑、黄等多种颜色。有时无色,常在震前几天至几分钟内出现,常伴随怪味,有时伴有声响或带有高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