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狗与猫是天敌,但,有时候却看到狗狗与猫猫相处愉快的情况,甚至是大狗收养小猫咪,当起对方的妈妈,有时候甚至连老虎、狼等动物的小朋友,狗狗都愿意照顾,其实,原因只是因为狗狗怕孤单,希望有其他物种一起陪伴。
根据心理学家Stanley Coren博士,在他所写的《Why Does My Dog Act That Way?》一书中表示,狗狗和同类一起社交,不过和其他动物建立关系也是很正常的行为。此外,Stanley Coren也说,狗狗不喜欢孤单的感觉,所以除了喜欢和其他狗狗一起外,和其他物种(或玩具)在一起也可以。
Stanley Coren在书中也说,所有哺乳动物都具有特定的费洛蒙,它们会用这种气味传达信息、沟通,当这些哺乳类幼小的动物,发出这种费洛蒙时,雌性狗狗们可能就会做出回应,把这些幼小的动物当作自己的小狗一样哺育。
所以,下次看到狗狗猫猫快乐相处在一起时,有可能是狗狗觉得孤单,希望找另一个生物来陪伴,也有可能是因为狗狗母性发挥唷~~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狗狗为啥老跟猫过不去?
据说是猫身上有种人类闻不到的气味,狗可以闻到而且相当讨厌的。 这是民间说法,不一定科学。 在生活中,人们常见猫狗不和,狗追猫逃的场面。 然而它们为什么不和呢?以色列基尔尼特·海依姆动物研究所所长R·门策尔博士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揭开了狗猫不和之谜。 为了进行实验,门策尔找来一条叫阿比的西班牙长毛狗和一只名叫吉姆的德国短毛公猫。这一狗一猫都是1岁左右,它们从生下来便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同类中,彼此从未见过面。实验开始了,它们被关在同一间宽敞的实验房里。消除了陌生感并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以后,彼此都产生了要和对方一起玩的意向。但是,接踵而来的却是一串后果严重的误会。 阿比狗为了表达它想一起玩的意图,伸出了一只前爪,使劲地摇动尾巴,这完全是出于狗的传统习惯。在这里,伸出狗爪的动作并非是向人摇尾乞怜的举动,而是狗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语言,它的含义是:“给我一点儿吃的”或“跟我一起玩玩吧。”可在猫的语言中,含意恰恰相反,伸出爪子摇动尾巴的意思是:“滚开!要不我用爪子抓你。”因此,公猫吉姆立即对阿比充满了戒备心。看来,问题完全是猫言狗语互译过程中的误解。可是这对可怜的动物又怎么会知道呢? 过了一会,公猫吉姆消除了戒备心,想主动找阿比玩玩。猫的这种意图是通过发出一种舒适的“呼噜”声来表达的。但对于狗来说,这却是一种威胁性的信息,等于“别来惹我,否则我会咬你。”这一回是猫语言的含义与狗的理解大相径庭了。 尽管这一猫一狗都有友好相处的愿望,却由于肢体语言和声音含意的隔阂,一切努力都落空了。 门策尔再用其他的狗和猫进行反复试验,结果都表明,猫狗之间没有丝毫天生的怨仇,它们根本不是宿敌。只是由于猫狗语言翻译过程中不断加深误会,才使得它们采取一种互相敌视的态度。 原因大概有三种: 1、从营养学角度上讲,犬是杂食性的,营养水平较低,而猫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营养水平要求高,饲养它们不能食喂相同的食物; 2、从语言学角度看,猫与犬存在沟通上的困难,如犬学用摇摆尾巴表示高兴,而猫尾巴猛烈地抽打表示生气。两者动作虽然相似,但所传达的含义却大相径庭。当犬看到猫“摆尾”时以为要交朋友,而上前的结果只能是受到猫爪的攻击,或咬牙切齿的威吓。 3、从生活角度看,犬基本上遵循人的作息规律,即白天工作,晚上睡觉,而猫仍然保持昼伏夜出的习性。由于生活规律的不同,要想让它们和睦地生活在一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主要还是猫和狗肢体语言、语言不同造成的不和。
狗猫鼠的传说故事是什么
在很久以前,有一人家养了许多的猫和狗,由于有种种规定的约束,猫狗安份守己已经不再打架。主人令其各司其责,谁胆敢,就喝斥加鞭挞。皆因如此,这些畜生礼貌相待,如同亲戚般共同生活。生活是如此愉快,几近手足之情,周围的邻居也都唏嘘感动。但不幸的是,这种生活最终遭到了破坏。由于主人偏心眼,把一盆带骨头的汤额外地赏给了其中的一只,使得其它的把此视为一种歧视行为而暴躁不已。史学家把此事归在了对一只下崽母狗实行特殊优待的条目中。
不管何如,争执失和把饭厅和厨房都变成了充满火药味的场所,猫狗各为一方。主人草草地处理了这事,所有的猫均不服气,整个社区也甚为关注。猫的律师说一定要对照以前的有关规定,于是猫倾窝寻找,但仍是白费功夫。原来猫的律师把规定藏在一个角落里,可老鼠却把这些条文咬得支离破碎。于是猫迁怒于老鼠,这下众鼠可倒了大霉。猫儿们发誓:逮住耗子决不轻饶。
狗猫鼠主要内容(一)
《狗·猫·鼠》是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取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他仇猫——即不喜欢猫的原因。其实这些原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如果不折磨够,就不甘心一样,如果别人犯了什么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
狗猫鼠主要内容(二)
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狗猫鼠》代表了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三个阶层。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慨,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狗猫鼠》的寓意非凡,同时也可以看出鲁迅小时候就是爱憎分明的,为其今后成为文坛巨匠提供了良好的本质基础。 《狗·猫·鼠》是一篇在现实问题的直接激发下近似杂文的作品,这是针对“现代评论派”那些绅士们而写的,着重在给“媚态的猫”画像。鲁迅一向对“奴性十足”的奴才深恶痛绝,用辛辣的笔调讽刺了“现代评论派”文人的“媚态的猫”式的嘴脸。这是文章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性很浓。
为何猫和狗不能和平相处,总要闹矛盾?
猫与狗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冤家,尽管它们往往能够地与人类友好相处,但它们之间的仇恨却似乎与生俱来。狗猫追咬决斗一场、不欢而散的场面随处可见,但是,猫狗究竟为什么不和呢?据德新社报道,最近,德国汉堡大学的动物学家哈拉尔德·施利曼指出,猫狗结怨主要在于两者交流不畅,但根本原因则是缘于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生存资源的残酷竞争。
“猫狗天生是冤家”似乎已成定论,甚至有童话编派猫的不是,说是由于猫的阴险奸诈使狗蒙受不白之冤,从此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在现实生活中,但凡有猫狗相遇的场面确实都表现得不太美好,两种动物只要相逢,似乎必定是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氛围。其实即便是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两者也很难融洽相处,不是猫对狗怒目而视,就是狗对猫龇牙狂吠。
猫狗都有自己的秘密语言,狗的叫声有170种之多,而猫咪的面部表情却非常丰富。
动物学家发现,猫和狗都有自己的“秘密语言”,它们会用身体和叫声的变化来表达各种意思,狗的叫声可以分为170种,各种叫声所表达的意思也各不相同:
短促而又连续的“汪、汪”声表示“快来和我玩”;只有一声“汪”则意味着“开门,我要出去”,或是“我们一起去散步吧”,或是“我饿了,给我一根香肠吃”。
对于狗来说,肢体语言远比单纯的叫声所表达的意思要多。当狗摇晃尾巴,或前腿抬起,只用后腿着地时,就意味着它现在非常开心;狗在人面前打滚,表示“你是我的主人,我一切都听你的”。
相对于狗的170种叫声,猫的叫声可谓单调。
目前,研究人员只弄清楚了几种声音所表达的意思:一声“喵”表示“你好,我来了”;两声“喵”表示“我要吃东西”,或是“开门,放我出去”,或是“快看看我”。
与狗一样,猫的肢体语言也很丰富。当它用头轻揉你的裤脚时,就是在说“我对你很信任,我喜欢你,快来和我玩”;当它用尾巴轻轻打你,则表示“我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你能不能快点”;当它两脚来回倒换时,就意味着它现在非常开心。
南斯拉夫的动物学家们还发现,猫咪更多的语言是用丰富的面部表情来传达的,它可以用鼻子、面颊、耳朵、前额等不同部位肌肉的动作来表达各种意思。
此外,猫的瞳孔的放大与收缩也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猫咪两耳下垂到水平线上,瞳孔缩小,这是一种心情忧郁的表现。猫的胡须也能起到交流的作用,当它的胡须向一个方向伸直时,就是在说“我感觉很好”,或是“我好喜欢你”。
猫狗结怨主要缘于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别,甚至根本相反。
德国汉堡大学的动物学家哈拉尔德·施利曼认为,猫狗矛盾主要是缘于猫与狗两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与“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着巨大的差别,甚至根本相反,以至于往往一方善意的举动却会被误解为恶意相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