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国营种猪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具体地址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跃进路1号。如果大家需要前往金坛国营种猪场,可以根据这个地址寻找哦!
另外要知道的是,金坛国营种猪场已经先后荣获“中国畜牧行业百强优秀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称号,正逐渐成为国内种猪、商品猪、饲料生产一体化的生猪养殖“新星”,可见其实力非常的强!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太湖母猪配什么品种的公猪下的仔猪好?
太湖母猪第一胎建议配杜洛克品种的公猪下的仔猪好,生下来后一胎就可以放长白公猪了。
中国最好的美系原种猪场在哪里
中国最好的美系原种猪场在河南。河南省诸美种猪育种集团有限公司(正阳县种猪场),是国家级重点种猪场,由原正阳县国营种猪场扩建而成。河南省诸美种猪育种集团有限公司是集种猪繁育、品种改良、市场销售、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大型国营种猪育种基地。
种猪如何养护
种猪的品种要了解好,它在当地的生活习惯,饲料习惯,圈的建设。重要的是防治疾病,你可以去兽药店咨询下种猪打药的时间和具体施药的品种和细节。只要不生病会大大减低风险。另外 种公猪的精细护理一要单圈饲养,每间猪舍面积为6平方米~7.5平方米,安置在场内安静、向阳和远离母猪舍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因母猪的声、味的刺激而造成精神不安和影响食欲减退等后果。二要经常清扫猪舍和刷拭猪体,保持圈舍和猪体卫生。三要坚持合理运动,提高种公猪的新陈代谢,促进食欲,增强体质健壮。四要坚持定期检查品质,以便随时调整营养、运动和配种频率。五要合理使用种公猪,有利于延长其种用年限和充分发挥繁殖能力。
祝你成功
在全国哪里猪最多!!
五大地方良种猪 一)淮猪 淮猪是原产淮北平原的古老地方品种。早在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淮北平原农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为食肉和农田施肥需要普遍养猪,逐渐培育形成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趋于一致的淮猪品种。公元3-6 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和12世纪南宋时期,淮北平原经济遭受战争破坏,两次大规模移民南下,淮猪逐被引入宁、镇、扬丘陵山区,经长期培育形成为山猪。后随沿海地区的开发,淮猪东移,又逐渐形成适应沿海盐渍地带的灶猪。 本省淮猪品种分淮北猪、山猪、灶猪3个类型。其主要特征:被毛黑色而较密,额部皱纹浅而少,嘴筒较长而直,体型较紧凑,四肢结实。性成熟早,母猪产仔数较多,3-9胎平均产仔13头左右。 育肥猪平均日增重475克左右,饲料报酬4.57:1,胴体背腰部较薄,皮较厚,瘦肉率较高达45%。 淮猪主要分布本省淮北平原和宁、镇、扬丘陵山区及沿海地区。70年代后期,淮北地区因广泛推广新淮猪,当地大部分淮猪被新淮猪及其杂种猪取代。至1987年,淮猪中心产区主要集中赣榆、仪征、高邮、溧阳、高淳、东台、大丰等县,其母猪数量居全省地方品种母猪的第二位。 (二)太湖猪 太湖猪是产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带多类型地方品种。明末清初,长江下游沿江沿海地区已发展为重要粮食产区,养猪增多。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当地出现了一种体大、骨粗、皮厚、面部皱褶多的大花脸猪。太平天国时期(1851-1864年) 又出现一种由小型淮猪演变的米猪。其后,米猪与大花脸猪经过杂交,渐形成介于 两者之间的小花脸猪(又称三花脸猪)。小花脸猪再与大花脸猪回交,渐又形成二花脸猪。随着杂种猪大量出现,杂种之间的杂交和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回交相应增多,又出现具有不同差异的更多类型猪。这些由当地大花脸猪和淮猪经多种形式杂交和群众长期选育的诸多类型地方猪,清末以前已相继形成。本世纪时期至新中国建立后50年代,生长较快、产仔又多的二花脸猪逐渐取代了大花脸猪和小花脸猪,发展成为数量最多、影响较大的类型猪。1974年, 鉴于该地区诸多类型地方猪的品种特性、形成历史和生态环境条件相近,被统一命名为太湖猪品种。 本省尚存的太湖猪,分二花脸猪、梅山猪、枫泾猪、横泾猪、米猪、沙河头猪等6个类型。其主要特征:被毛全黑色或青灰色,有的四蹄或尾尖部带白色。头大额宽,耳特大而下垂,皮厚,额部和后躯有明显皱褶。以母猪产仔多蓍称于世,1-7胎平均产仔数1-7胎达 12-15头以上,8胎后产仔数有所下降,其中二花脸猪产仔数最多,最高个体记录产仔42头、成活40头。育肥猪平均日增重443克左右,饲料报酬4.63:1,屠宰率70.29%,肉质好,肉色鲜红,纤维细嫩,胴体瘦肉率约42%。太湖猪各类型猪分布较相对集中, 二花脸猪分布在江阴、无锡、武进、常熟、宜兴等县(市),梅山猪在太仓、昆山县,枫泾猪在吴江县,横泾猪在吴县,米猪在金坛、扬中县,沙河头猪在启东、海门县。80年代,太湖猪有少量北移到苏北、地区饲养,湖北、 黑龙江等省也有引入,还先后数批(梅山猪)出口日本、美国、法国等9个国家。1987年,全省太湖猪母猪约60万头,居地方品种母猪数的第一位。 (三)姜曲海猪 姜曲海猪是产于本江北岸泰县、海安地带的一个较年轻的地方品种。该地带砂质土壤,缺乏团粒结构,需施大量有机肥料而养猪多。群众惯于利用酿酒、榨油、制粉等副产品喂猪,靠施猪粪肥田增产粮食,形成了粮、油、酒、猪的生态循环。这种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下,群众用当地称谓“本种”猪和“沙种”猪,进行长期轮回杂交,逐渐培育形成一种早熟、易肥的猪种新类群。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海曲拾遗》记载,当地产有“非若淮北苦脸猪”,说明本世纪初已形成姜曲海猪品种。 姜曲海猪主要特征:被毛黑色,皮较薄,头短,耳中等大小,体躯短,腿矮,腹大下垂。性成熟早,母猪3-10胎平均产仔数13头左右。育肥猪平均日增重456克左右, 屠宰率70.37%, 肉质鲜美,胴体瘦肉率42.27%。 姜曲海猪分布泰县、海安县,因境内姜堰、曲塘、海安三镇为该猪种主要集散地而得名。在如皋、江都县和里下河地区兴化、高邮县也有少量分布。 (四)东串猪 东串猪是产于本江北岸泰兴、如皋、南通县之间三角地区的年轻地方品种。该地区北有姜曲海猪,南有大花脸猪、二花脸猪,东北又有灶猪,猪种交流频繁,与当地猪品种串杂。经过复杂的杂交和群众长期选育,逐渐培育形成了一种体大、骨粗、膘厚肉紧的新猪种。该品种猪的形成略在姜曲海猪之后,也已有80年以上的历史。 东串猪主要特征:被毛黑色,体型较大,骨骼粗壮,四肢高立,躯体较长,皮厚,大腿外侧皮肤有较深皱褶,俗称“穿套裤”。按头面形态分“马脸形”和“狮头形”两个类型。性成熟早,母猪产仔数较多,第3胎平均产仔14头左右。育肥猪平均日增重446克左右, 屠宰率68.2%,肉质好,适宜加工腌腊肉制品,以制作火腿味美著名, 胴体瘦肉率42.81%。 (五)新淮猪 新淮猪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本省淮阴地区较早培育成的一个新的地方品种。从1955年开始,以淮阴种猪场为基地,选用约克夏猪和淮猪为亲本进行杂交,采用多种育种措施,经过20余年精心选育,至1977 年正式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持鉴定,并宣布培育形成为肉脂兼用型新猪种。 新淮猪主要特征:被毛黑色,嘴筒平直或微凹,耳中等大小并向前倾垂,背腰平直,腹稍大但不下垂,臀略斜,四肢强壮有力。繁殖率较高,经产母猪平均每胎产仔数13头左右。育肥性能好,育肥猪平均日增重490克左右,屠宰率72%。 新淮猪育成后,迅速推广到淮河中下游地区。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本省淮阴市,其次徐州、盐城、扬州市也有一部分。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引入新淮猪累计约9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