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狗狗的体外寄生虫,这篇文章中我们重点来介绍下宠物狗体内寄生虫,相比较体外寄生虫来说,体内寄生虫种类更多,而且相对而言对狗狗的伤害也更大,也更难杀灭。
绦虫绦虫的种类有很多,而寄生在狗狗体内的绦虫主要有以下三种:
瓜实绦虫-瓜实绦虫的身体是一节一节的,成虫可长到80cm长。感染途径是狗狗吃到带有瓜实绦虫的跳蚤。有时可以看到瓜实绦虫的节体从狗狗的肛门掉出,一粒一粒像白芝麻一样。
豆状带绦虫-通常寄生在兔子或是一些小型啮齿类动物身上,如果狗狗捕食了这些带有豆状带绦虫的动物就会被感染。
胞绦虫-通常寄生在偶蹄类动物身上,狗狗若食用了感染胞绦虫的动物内脏就可能感染,因此若狗狗有食用生肉的习惯,在处理时必须非常谨慎。
绦虫是寄生在狗狗小肠的线虫,它们会吸收肠道内的营养,因此感染了绦虫的狗狗,会出现腹泻、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毛色暗淡等症状,若虫体过多会造成狗狗营养不良,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蛔虫也是一种寄生在狗狗肠道的线虫,但它们移行。虫卵在肠道孵化后,会穿破肠子顺着血管跑到肺部,幼虫在肺部长大后,移到气管和食道,再被宿主吃下去又回到肠道。成虫可以长到18m左右,虫卵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继续感染其他动物,这就是蛔虫的生命周期。犬蛔虫的一大特征,就是主要寄生在六个月以下的幼犬。狗狗长大后,体内免疫力增加,不利蛔虫生长。除非宿主免疫力下降,或是怀孕,蛔虫才会再开始作怪。小狗感染蛔虫,除了腹泻、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症状之外,严重时也会发育不良,甚至是引发肺炎的可能。
钩虫的虫卵随着粪便排出后,会在土壤中静待1~2天后孵化,幼虫在土壤中成长,等到成虫就开始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宿主,找到后便钻进宿主皮肤内寄生。换句话说,只要在有钩虫的草地上行走或坐着,就有可能被感染。钩虫进入宿主体内,会经由淋巴或是血管到达肠道,然后吸附在肠壁吸血。狗狗一旦感染钩虫,重症比例比猫咪来得多,因此主人们不可不慎。
心丝虫是狗狗常见的寄生虫,虫体会寄生在狗狗的右心室及肺动脉。心丝虫是经由蚊子叮咬传播,因此狗主人除了防蚊之外,定期服用心丝虫药物也是相当重要的预防手段。犬心丝虫依照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和急性,慢性心丝虫症的狗狗会有咳嗽、呼吸急促、不想动、大量喝水、四肢浮肿等症状;急性的话则会出现呼吸困难、黄疸、褐色尿、没精神的现象。如果放着不管的话会有生命危险,应尽早就医。
焦虫是一种血液寄生虫,狗狗一旦被带有焦虫的壁虱叮咬到,就会被感染。焦虫有分大焦虫和小焦虫,除了虫体大小的差别之外,大焦虫在治疗上比较容易,小焦虫则比较顽强且治疗后容易复发。焦虫并不是一被传染就会发病,而是要看虫体的数量。若虫体一多,它会破坏狗狗的红血球,造成溶血;其他的症状还包括了:黄疸、倦怠、食欲不振、尿尿颜色变浓等等,是一种相当棘手的寄生虫。
如何预防寄生虫除了定期点药驱体内外虫之外,也要保持环境清洁,避免兹生蚊绳。万一发现狗狗身上有跳蚤或壁虱时,体内虫药一定也要同时服用。下过雨的草地特别容易有跳蚤,如果要散步的话请尽量避开。壁虱有时喜欢躲在耳朵里,记得每天帮狗狗彻底检查身上有没有跳蚤壁虱。坊间现在有可以同时除体内外虫的滴剂,十分方便,为了不让狗狗遇到虫虫危机,请一定要记得定时点药哦!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狗狗身体里有哪些寄生虫
蛔虫、绦虫、钩虫、蛲虫、鞭虫。
1、蛔虫:
小狗最普遍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米色的,形似橡皮筋,寄生在肠道内,吸收已消化的养分。
注意:狗最好在一个月大的时候就要驱蛔虫。
2、绦虫:
虫体像扁扁的面条,有片节,一片片成长串,寄生在肠子里吸收养分。
注意:定期预防跳蚤可以有效控制以跳蚤为中介引起的绦虫的感染。
3、钩虫:
虫体细小,头部有细钩,寄生在十二指肠内,又称“十二指肠虫”。
注意:一般的传统市售驱虫药不能杀死在宠物体内移行的幼虫,特别是人用驱虫药物更不可乱用。
4、蛲虫:
蛲虫俗称线虫,动物感染蛲虫后,在胃及十二指肠内孵化,最后在小肠下段及大肠发育成成虫。
5、鞭虫:
虫体为细小的马鞭形,寄生在盲肠及大肠。
注意:此虫卵人有被感染的风险。
金毛狗身上的寄生虫有哪些
一、狗狗身上的寄生虫有哪些
1、绦虫:狗绦虫中最常见的是犬瓜实绦虫。因为幼虫在蚤体内生长。瓜子绦虫的节片就像蠕动的米粒,可以让狗狗的发痒,还可以让狗狗走路时垂着尾巴。目前的治疗是清除各种绦虫。如果发现有节片出现在狗粪中,应尽快进行治疗,用喷雾剂灭虫。
2、蜱类:狗的腹部比较大,有明显的羊膜囊,可以充血伸长;经常粘在狗毛上,伸出来的器伸进去吸食血液;蜱类通常在狗的下侧、前腿下方或者头部下面。看一看蜱,你就会明白了。头上拔以免形成脓肿。如头仍在皮肤上,用热敷的方法,结合抗菌洗药及乳膏,可预防感染。在蜱体上涂上酒精,使蜱头放松或死亡。过一会儿,再用尖头镊子,在垂直方向拉一拉,就可以把蜱拿出来了。
3、跳蚤:狗蚤不同于侵害者和猫科动物。蚤类不仅可以直接寄生在各个身上,同时可以充当其它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但主要问题是刺激皮肤。症状:咬伤部位出现红色小丘疹;皮毛上出现黑色沙砾状物质。一些比较敏感的犬,蚤的唾液会导致犬的背部出现大面积的炎症。喷洒灭蚤喷雾剂,定期在出没地区使用,保持该区清洁。、
4、癣:是一种罕见的,生长在狗的皮肤和皮毛内的传染性真菌。松软的毛发,破裂的皮肤,易受刺激,易发炎,有皮屑。人也可以感染这种病毒。可以使用特制的碘清洁剂,剪掉患部毛发,用外用膏药,同时给病人服药。
5、虱子:有噬虱和吸吮虱。这两种虱都不会传染给人和猫。虱是灰色的,粘在狗毛上。杀虫剂可以用杀虫剂,也可以用沐浴疗法(至少3次,每5-7天一次)杀灭成虫和任何孵化的幼虫。
二、狗狗驱虫注意事项
驱虫是防止犬类体内寄生虫入侵的一种重要方法。用驱虫药喂狗(根据兽医的指示)。一条狗每年至少驱虫一次,若与幼犬有密切接触,应每6个月驱虫一次,所有繁殖所用的幼犬都应在交配前进行驱虫。每一年一次的常规治疗绦虫也是值得的,只要发现绦虫在排泄物中有节片,就应该马上治疗。
宠物医生温馨提示: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狗狗寄生虫的文章,可以点击《狗体内寄生虫有哪些》了解。
犬猫常见的体内寄生虫有哪些?
狗狗
对于养宠的朋友来说,家里的猫狗不小心染上寄生虫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虽然寄生虫很小,但是如果不加以注意,对犬猫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犬猫的死亡。而且寄生虫都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初期犬猫的反应不太明显,如果这个时候被宠主忽略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一旦严重起来,猫狗痛苦,主人也操心。因此了解常见的体内寄生虫可以帮助宠主们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让狗狗健康快乐的成长。
蛔虫:
蛔虫
呈淡黄白色,头端有3片唇,体侧有狭长的颈翼膜。犬蛔虫的特点是在食道与肠管连接处有一个小胃。雄虫长50~110毫米,尾端弯曲;雌虫长90~180毫米,尾端直。狮蛔虫(狮弓蛔虫)颜色、形态与人蛔虫相似,但无小胃,雄虫长35~70毫米,雌虫长30~100毫米。
症状与危害:蛔虫病是人、畜、兽共患的一种寄生虫病。猫狗在感染蛔虫后,会逐渐消瘦,腹围增大,发育迟缓,呕吐,异嗜,大量感染时引起肠阻塞、套叠,甚至肠穿孔,蛔虫幼虫经过肺,有呼吸系统症状,咳嗽,严重时呼吸困难,表现为肺炎。蛔虫非常影响猫狗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感染时可导致死亡。
钩虫:
钩虫
钩虫为淡黄白色小线虫,头端稍向背侧弯曲,口囊很发达,口囊前缘腹面两侧各有3个犬齿,各齿向内呈钩状弯曲。雄虫长10~12毫米,雌虫长14~16毫米。 狭头钩虫两端稍细,较犬钩虫小,口囊前缘腹面两侧各有1片半月状切板。雄虫长5~8.5毫米,雌虫长7~10毫米。
症状与危害:严重感染时,粘膜苍白,消瘦,被毛粗刚无光泽,易脱落。食欲减退,异嗜,呕吐,消化障碍,下痢和便秘交替发作。粪便带血或呈黑色,严重时如柏油状,并带有腐臭气味。如幼虫犬量经皮肤侵入时,皮肤发炎,奇痒。有的四肢浮肿,以后破溃,或出现口角糜烂等。经胎内或初乳感染犬钩虫的3周龄内的仔犬,可引起严重贫血,导致昏迷和死亡。
心丝虫:
心丝虫
心丝虫(又名犬恶虫),呈黄白色细长粉丝状。雄虫长120~160毫米,尾部呈螺旋状卷曲;雌虫长250~300毫米。胎生的幼虫叫微丝蚴,寄生于血液内,体长307~322微米,无鞘。 心丝虫完成生活史需犬蚤、按蚊或库蚊作为中间宿主。
症状与危害:最早出现的症状是慢性咳嗽,但无上呼吸道感染的其他症状,运动时加重,或运动时病犬易疲劳。随着病情发展,病犬出现心悸亢进,脉细弱并有间歇,心内有杂音。肝区触诊疼痛,肝肿大。胸、腹腔积水,全身浮肿。呼吸困难。长期受到感染的病例,肺原性心脏病十分明显。末期,由于全身衰弱或运动时虚脱而死亡。病犬常伴发结节性皮肤病,以瘙痒和倾向破溃的多发性灶状结节为特征。皮肤结节为血管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炎症,在化脓性肉芽肿周围的血管内常见有微丝蚴。X线摄影可见右心室扩张,主动脉、肺动脉扩张。
绦虫:
绦虫
也称犬复孔绦虫,囊宫绦虫科。体长100-400毫米,节片共约120片,长形,最阔约3毫米。头节小,稍呈菱形,有棒形的顶突,环生3—4列小钩。体色淡红带黄。寄生在狗、猫等肉食兽的小肠内,严重感染时引起肠阻塞、贫血等症状。中间宿主是犬蚤、犬虱等。寄生于猫狗肠道内的绦虫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犬绦虫(犬复孔绦虫、瓜实绦虫)、线中绦虫(中线绦虫)、泡状带绦虫(边缘绦虫)、豆状带绦虫(锯齿绦虫)、多头带绦虫(多头绦虫)、细粒棘球绦虫、曼氏迭宫绦虫(豆氏裂头绦虫)。
症状与危害:除了猫狗会偶然地排出成熟节片外,轻度感染通常不会引起主人注意。严重感染时呈现食欲反常(贪食、异嗜),呕吐,慢性肠炎,腹泻、便秘交替发生,贫血,消瘦,容易激动或精神沉郁,有的发生痉挛或四肢麻痹。虫体成团时可堵塞肠管,导致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和肠破裂等急腹症。如发现病犬口夹着淌末落地的绦虫孕节,以及粪便中夹杂短的绦虫节片,均可帮助确诊,节片呈白色,最小的如米粒,犬的可长达9毫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