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公私财物的数额较大将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则予以治安处罚。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盗窃、诈骗等行为将受到拘留和罚款处罚。诈骗行为涉及使用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等行为。欺诈行为必须使一般人产生错误认识,并达到一定程度才构成诈骗罪。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迷信进行诈骗的也会受到诈骗罪的惩处。
法律分析
根据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予以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予以治安处罚。对诈骗未成年人的适用上述法律规定。
法律依据:
一、《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根据本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骗取财物的以诈骗罪论处。
结语
根据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的行为属于数额较大,将追究刑事责任;若不构成犯罪,则予以治安处罚。对于诈骗未成年人的情况,同样适用上述法律规定。根据相关法律依据,诈骗罪的刑罚幅度与财物数额有关,数额较大者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此外,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000元以上者也属于数额较大。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盗窃、诈骗等行为将受到拘留和罚款的处罚。诈骗罪的行为需使用欺诈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欺诈行为可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欺诈行为的手段和方法不受限制,可以是语言或动作欺诈。根据法律规定,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迷信骗取财物的行为也将被以诈骗罪论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两高”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