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条草蜥
因为白条草蜥具备药用价格,所以人为驯养生长的仍旧比拟罕睹的。白条草蜥入药有活血、安神、止咳等功能。那么人为豢养白条草蜥该当喂食哪些食物呢?
因为白条草蜥属于小型蜥蜴,所以不妨依据小型蜥蜴的食物赋予喂食。不妨以虫豸为主食,适合喂食蔬菜等不妨帮帮白条草蜥的养分更平衡。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农村常见的蜥蜴
农村常见的蜥蜴有石龙子和草蜥。石龙子体型较大,身上有鳞片,尾巴细长,下眼睑上长着透明的鳞片,通常生活在土里或岩石缝中,以前农村的田埂上、小山坡上到处都能看到。草蜥有南草蜥、北草蜥及白条草蜥等多种,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以各种昆虫为食,白天活动较频繁。
“草上飞”是什么动物?
“草上飞”是:草蜥。
草蜥,蜥蜴目蜥蜴科的一属。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大腿腹面近肛侧有鼠蹊窝1~5对。受到强烈干扰时,尾易自截,断后又能再生。体背绿褐色,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
刚孵出的幼蜥尾下常为红褐色。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细长,为体长的两倍以上。 分布世界已知约10种,分布于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及苏联西伯利亚。中国有 6种、常见的有北草蜥、南草蜥和白条草蜥,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
草蜥
扩展资料:
草蜥生活习性
草蜥栖息于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区的茂密草丛中或矮灌木林间,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在杭州地区的活动时间和食性是:4月初在11点前后最多,8月间每天9~11点和15~16点见到的个体较多,10月底在12~13点数量最多。
以昆虫为食,春季主要吃蝗虫、卷叶蛾幼虫、鼠妇和地花蜂;夏季主要吃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螽斯)、也吃尺蠖蛾幼虫和鞘翅目昆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蜥
这动物叫什么啊?
灵猫。又叫香狸。形状像狐狸。气味很香,其中稍稍带有麝气味。属食肉目,灵猫科。
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条草蜥的形态特征
白条草蜥体型圆长而稍扁平,头体长38-66(平均50.5)毫米;尾长45-130(平均94.52)毫米,平均尾长为头体长的2倍左右;头长9.5-16.0(平均11.2)毫米,头宽5.7-7.6(平均6.5)毫米,头高4.8-6.3(平均5.5)毫米,头长为头宽的1.7倍,头长为头高的2倍。
白条草蜥吻鳞宽大于高,正脊中间突出,并与鼻鳞、额鼻鳞相接;鼻孔开口在鼻鳞的后下缘,孔后下侧接后鼻鳞、第一上唇鳞,后鼻鳞较小,略呈三角形;颊鳞2枚,后鳞比前鳞宽大,而高度几乎相等;额鼻鳞单枚,多数前端圆钝,后端突出呈箭形;2枚前额鳞内缘相接,其前后缘多呈楔形突出,前额鳞的大小和形状与额鼻鳞相似;额鳞单枚,长大于宽,呈盾状六角形,前缘接于前额鳞,后缘与额顶鳞相接,两侧的外缘微凹并与第二、三眶上鳞相接;眶上鳞4枚,第一、四枚小,颗粒状,特别是第一枚很小,第二.三枚宽大,四枚联在一起近于菱形,其外缘与四枚上睫鳞相接(眼、睫鳞之间有小鳞),内缘与前额鳞、额鳞、额顶鳞、顶鳞相接;2枚额顶鳞呈不规则的五边形,和前额鳞大小几乎相等,内缘相接;顶鳞长大于宽,内缘和额鳞相遇,前缘与第四(有的也与第三)眶上鳞、额顶鳞相接,2顶鳞为顶向鳞和枕鳞隔开;顶间鳞长大于宽,且前宽后窄;枕鳞较小,颗粒状;颞鳞平滑,较小,耳孔上前缘有1半月形长鳞;上唇鳞6-7枚,通常7枚,第五枚最大;下唇鳞5-6枚,多数6枚;颏鳞较大,没有后颏鳞;颔片4对,由前向后逐渐增大,前2对在中线相接,后2对被颈下细鳞分开。
白条草蜥背鳞较大,都有强棱,7-8行,7行者中间1行较小,8行者中间2行较小。腹鳞8行,平滑,仅外侧1或2行微起棱。体侧除腰部左右具4行较小棱鳞外,都是颗粒状鳞。肛鳞1片,大而平滑,两侧各有1片小鳞。鼠蹊窝1对。第四趾下瓣双行19-22对。尾鳞为强起棱的矩形大鳞,纵行成棱线,横行成环状。
白条草蜥体色变化较大,灰褐色、淡灰色、土、棕灰杂或黑褐色。腹部灰白色。背侧从顶鳞后缘开始至尾部1/3-1/4处,有2条白色纵纹,每条由1行完整的鳞片和该行鳞片左右相邻的各半个鳞片所组成。体侧左右也各有1条较狭的白色纵纹,这两条白色纵纹分别起自两鼻孔后下缘,经颊鳞、上唇鳞相接线的上缘、眼下、耳孔下缘、肩关节上缘向后延伸,过体侧颗粒状鳞的下缘和腹侧棱鳞的上缘,穿越股关节,直达尾的1/4-1/5处,然后逐渐消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