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拼音:
quǎn)是 汉语通用规范 一级汉字(常 用字)。此字 始见于商代甲 骨文及商代金 文,其产生时 代可能更早。 犬的古字形像 狗,本义就是 指狗这种动物 ,为人类最早 驯化的家畜之 一。犬性忠实 ,故“犬”又 引申为自谦之 辞。犬与人们 的生活联系紧 密,因此出现 了许多关于“ 犬”的成语, 如犬马之劳、 犬牙交错等。 犬是汉字部首 之一。序号: 66。犬作为 偏旁,在字下 半边或右半边 作犬,如:獒 、猷、献;在 字的左半边作 犭,如:狸、 独。用犬作意 符的字大多与 兽类有关。有 的是兽的名称 ,如:猿、猩 、猴;有的是 兽类的性情, 如:猛、狂; 有的是兽类的 动作,如伏、 吠、狺;有的 是人对兽施加 的动作,如狩 、猎。(基本 信息主要来源 :《新华写字 字典 第2版 》、汉典网)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是什么意思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意思是比喻不了解事情、随声附和。吠:狗叫;形:影子。一只狗看到影子叫起来,很多狗也跟着乱叫。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凑热闹。出处 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声是抽象的,而形是具体的。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意思是越繁杂的事物越模糊,越简单的事物越清晰。从意像上来讲的话,就是声虽无形无影,但声与声之间可以相互碰撞,相互阻隔。而实际意思就是一条狗吠,人想到的是这声音是狗叫,所以想到的是记忆的形状;百条狗吠,人想到的是这声音很吵,所以想到的是声音的概念。
吠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文字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犬(大张嘴的狗),另一部分是口,即狗大张嘴并发出叫声。《诗经.召南.野有死麇(jūn)》:“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又比如汉代王符《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吠指狗叫,形指影子。古谚语,一只狗看到影子叫起来,很多狗也跟着乱叫。后来发展为成语“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用来比喻不了解事情、随声附和。再比如晋代陶潜《归园田居五首》之一:“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本义之外,吠又指一般鸟叫蛙鸣。《广雅.释诂二》:“吠,鸣也。”比如宋代林逢子《镜香亭》:“绿杨深处两三家,几度凭栏听吠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