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法》、《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被侵权人在遭受人身伤害或精神损害时,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工伤职工和职业病病人除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外,还可以根据相关民事法律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法》第二十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和《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九条均规定,工伤职工除依照工伤保险法规享有工伤保险待遇外,仍有权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其中包括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要求。《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八条: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职业病防治法》第五十九条: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拓展延伸
单位员工患有精神病,如何保障其权益与工作环境?
当单位员工患有精神病时,保障其权益与工作环境至关重要。首先,单位应尊重员工的隐私权,不对其精神病病史进行歧视或泄露。其次,单位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安排灵活的工作时间、合理调整工作强度等,以适应员工的治疗和康复需求。此外,单位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应对工作压力和情绪困扰。还应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精神健康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歧视和偏见。最重要的是,单位应建立一个包容和支持的工作环境,促进员工的康复和融入,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平等的权益和机会。通过这些措施,单位可以全面保障员工患有精神病时的权益与工作环境。
结语
在保障员工患有精神病时的权益与工作环境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法》、《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赋予了员工相应的权利。单位应尊重员工的隐私权,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此外,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建立包容和支持的工作环境也是保障员工权益的重要措施。通过以上措施,单位可以全面保障员工患有精神病时的权益与工作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六章 劳动安全卫生 第五十七条 国家建立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报告和处理制度。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和劳动者的职业病状况,进行统计、报告和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四章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第四十九条 职业病诊断、鉴定过程中,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接到申请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在三十日内作出裁决。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主张有关的证据的,仲裁庭应当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用人单位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职业病诊断、鉴定程序结束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期间,劳动者的治疗费用按照职业病待遇规定的途径支付。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修正):第四章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第五十三条 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由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相关的专家库,需要对职业病争议作出诊断鉴定时,由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参加诊断鉴定委员会的专家。
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向当事人出具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