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车带来的竞争导致出租、滴滴司机等生意不好,有司机因此故意将共享电动车扔下河,涉嫌破坏公共财物,根据我国法律,故意毁坏财物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者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分析
随着共享车的出现,帮助人们解决了很多出行难的问题,价钱也很合理,所以人们更加的青睐于出行使用共享车,这种情况导致出租、滴滴司机等的生意也越来越难做。这不,有新闻媒体报道,在广汉有几位的哥因为生意不好将原因怪到共享车上,合伙将共享电动车扔下河,没想到这一幕被网友拍了下来。警方以涉嫌寻滋滋事,破坏公共财物被依法传唤。
在我国法律中故意破坏公共财物会怎么处罚呢?
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毁坏财物罪中的犯罪行为通常是由某种现实原因造成的。行为人可能是出于对财物所有人的打击报复、或嫉妒心理或其他类似有针对性的心理态度,毁坏财物使所有人的财产受到损失就是其犯罪目的。
拓展延伸
公共财物遭到故意破坏,应如何追究责任?
当公共财物遭到故意破坏时,追究责任的方式取决于具体的法律体系和相关法规。一般情况下,对于这种行为,法律会采取严厉的措施来保护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责任可能会通过刑事诉讼来追究,涉及到相关的罪名和刑罚。同时,民事诉讼也可以作为一种追究责任的方式,受害者可以向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此外,行政处罚也是一种可能的追究责任的方式,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进行处罚。总之,追究责任的具体方式应根据当地的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和执行,以确保公共财物得到充分保护和维护。
结语
公共财物的故意破坏行为在我国法律中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罪。根据刑法规定,如果破坏行为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若数额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追究责任的方式取决于当地法律体系和相关法规,一般包括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处罚。为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法律将采取严厉措施,确保公共财物得到充分保护和维护。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三百零二条 盗窃、侮辱、故意毁坏尸体、尸骨、骨灰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