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胆泻肝丸治什么病 饭前吃还是饭后吃专治肝胆湿热症
名方小档案
◎来源: 《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柴胡、泽泻、木通、黄芩、栀子、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
◎功效:清肝利胆,清利湿热。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小便赤红涩痛、湿热带下等症。
前一阵子,一位患有胁痛症状的女士前来找我诊治。而且,她也对于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她跟我说,书上都说胁痛和肝脏有关系,而且很多胁痛患者都是因为生气造成的,和肝气郁滞有关系。她想自己的病症大概也是肝气郁滞。但是,自己最近很少生气,那是什么其他原因造成了肝气郁滞呢?
最后我跟她说,她的病因不是肝气郁滞,而是肝胆湿热。首先排除了生气的因素。而且她舌头显得偏大、舌苔黄而厚腻(尤其后半部分显得很厚腻)来看,还伴有口苦,小便赤红、涩痛之症。
她庆幸自己没有擅自用药,否则恐怕会病症变本加厉,引发不良后果。对于肝胆湿热所引发的这些症状,服用什么药物来治疗好呢?如果你或身边的亲朋也正处于肝胆湿热的“水深火热”之中,我建议服用“龙胆泻肝丸”来解救。
“龙胆泻肝丸”是中医临床上治疗肝胆湿热证的专用药物。不仅有丸剂,还有相同配方的“龙胆泻肝片”“龙胆泻肝胶囊”等等,大家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追溯起来,它还是一个古方,原名“龙胆泻肝汤”,记载于清代医家汪昂所著的《医方集解》一书。而且,几百年以来,它的临床运用非常广泛,疗效也很理想。
对于那些病症已经得到控制的来说,也用不着长时间地服用成药,病情轻微的患者也是如此。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是用取“龙胆泻肝丸”中的主药来制成药膳服用。其中最便捷的方法便是泡茶,如“龙胆甘菊茶”。
功效详解
龙胆草一味苦寒的清热燥湿药,专走人体肝、胆二经。以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为主要功效。适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头痛,胁痛,双眼红赤,咽痛,口苦,皮肤湿疹,疮肿,黄疸,痢疾,男性阴囊肿痛、阴部湿痒及女性带下、产褥热等多种病症。
炙甘草可以补养脾胃、和中缓急、解毒和药,促进药物的吸收与利用。另外,炙甘草性温,可以减轻龙胆草的寒性,保护脾胃不受伤害。
菊花也是甘寒的药食,最善于滋阴平阴,在降火疏风及解毒方面都能表现出理想的疗效。药食两用的它的加入,可以增强龙胆草清肝热、泻火的功效。
龙胆草味道极苦,入食或煲汤都不易入口。所以比较合适的做法还是煎汤、泡茶。另外它的用量不宜过多,每人每天以10~15克为宜。无论服用“龙胆泻肝丸”过是用龙胆草等药材制成的汤饮或茶饮,其期间还要注意,辛辣刺激的食物和其他滋补性中药都要避免;如患有高血压病、心律失常、肝病等慢性疾病,不宜擅自服药,最好在医生的允许和指导下服用。服药三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一定要停药,及时上医院就诊。对于大便溏软的人、孕期的女性、年老体弱者和小儿来说更要小心为上,没有医生的允许和指导,千万不能服用。
家庭养生课堂:开胸顺气
肝胆湿热可常进行“开胸顺气”锻炼。做法:用手掌贴着肋骨的外边侧缘,沿着肋骨一条一条地往上推,推至第6~8肋时动作可以缓慢些,因为第6、第7肋骨中间有个“期门穴”,它是肝经的募穴;在第7、第8肋间还有一个“日月穴”;是胆经的募穴。顺着肋骨间隙推到腋下以后,再顺着手臂,手掌至指尖一直推出去为一遍,每次1~3遍,每天1~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