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菇的生料袋栽栽培发菌期间应注意什么 管理过程方法
一、任务目的
·了解平菇人工栽培的环境条件。
·掌握平菇生料栽培过程及各生长期的管理要点。
二、任务原理
生料袋栽是指培养料不灭菌,采用拌药消毒装袋栽培食用菌的方法。生料栽培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不需特别设备、投资少、耗能少,方法简便、见效快、便于推广。
三、材料与仪器
1.菌种
平菇栽培种(一般栽培1 t原料需20瓶左右的原种制成栽培种后方可满足使用)。
2.器材
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石灰、多菌灵、聚乙烯塑料袋、酒精灯、镊子、台秤、烧杯、塑料盆、量筒等。
四、任务实施
平菇生料袋栽工艺流程:菌种制备→栽培季节的确定→原料准备→培养料配制→装袋与接种→菌丝体培养→出菇管理→采收。
播种前50d左右可以开始制原种。播种前30d左右可以开始制栽培种。
1.培养料配制
(1)培养料配方
①玉米芯78%,玉米面(或麦麸)20%,石灰2%,多菌灵0.1%。
②玉米芯40%,豆秸40%,玉米面18%,石灰2%,多菌灵0.1%。
③木屑78%,米糠(或玉米面)20%,石灰2%,多菌灵0.1%。
④棉籽壳99%,石灰1%,多菌灵0.1%。
以上配方,可根据当地原料资源情况选用。配料时如气温低,配方中可加入0.1%多菌灵(50%浓度)。气温高时,配方中应加入0.2%多菌灵,石灰添加量可增加为3%,以防杂菌感染。
(2)配制方法
按上述配方比例称料混合,石灰、多菌灵先用少量水溶化与料拌匀,再加适量水混合均匀,含水率为60%左右,不可过多。含水率检查:抓一把培养料握紧,以指缝有水渍但不滴下为宜。然后用pH试纸检查培养料的酸碱度,再用石灰调整pH为8左右,待料拌匀吃透水后,即可进行生料栽培。
2.装袋与接种
如采用生料袋栽,可选用17cm×35cm的短袋塑料筒膜栽培。具体方法是:先用线绳把袋的一端扎好,袋内先装一层5cm左右厚的培养料,用手按实,铺一薄层菌种后,再装料,共数层,装至离袋口5~6cm时,停止装料,用手轻轻压平表面,然后,把袋口扎好。接种量为12%~15%。接种过程按无菌操作进行。
3.发菌管理
(1)培养室的消毒
接种后的栽培袋可搬运到菇棚内发菌,亦可采用露地发菌。菇棚使用前要清理干净,熏蒸消毒,密闭24h,就可以将菌袋搬入进行发菌管理。
(2)栽培袋的摆放
栽培袋可直接摆放在地面上,也可摆放在室内床架上,根据气温决定菌袋袋层高度。0~5℃时可堆放菌墙4~6层,5~10℃时可堆放3~4层,10~15℃时可堆放2层,15℃以上时一般不堆放。
(3)温度
在生料栽培过程中,菌丝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因此,正确掌握适宜的发菌温度是保证平菇生料栽培成功的关键。生料栽培在菌丝生长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热量。在低温季节,这些热量对菌丝生长很有益处,但在高温季节装袋发菌,或在低温季节为保温、升温而采取码袋发菌时,袋内热量得不到散发,会导致“烧菌”。烧菌发生区域的基料上不会再有平菇菌丝生长,严重时整垛烧菌,损失惨重。一般播种后两天料温开始上升,每天要注意料温变化,当料温上升到28℃时要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打开门窗、进行倒堆、适当减少摆放层数。
在较低的室温(15℃左右)条件下培养,能显著降低污染率。袋筒培养一段时间应进行翻袋。目的在于让菌袋各部位发菌一致,并在翻袋的同时挑出污染袋。经20~30d菌丝可长满全袋。
4.出菇管理
当袋筒内菌丝长好后应立即搬到出菇室进行出菇。出菇室要求清洁卫生、通风透光、保温、保湿性能好。出菇室的地面以水泥地面或砖面为好。
(1)原基形成期
光线和变温刺激有助于原基分化,此时菇房应有散射光照射,菇房温度以10~15℃为宜。菌袋在这样的条件下再继续培养3~7d,菌丝开始扭结形成原基(菌袋两端出现米粒状的扭结物)。此时应将袋筒两端透气塞拔掉,使袋筒通风换气,向室内空间喷雾状水,保持室内相对湿度80%~85%。
(2)菇蕾形成期
原基得到空气和水分后生长很快,形成黄豆粒大小的菇蕾,这时应将袋筒两端多余的袋边卷起,使菇蕾和两端的栽培料露出袋筒。菇蕾形成之后,除需要光照外,菇房温度还应稳定,这样有利于菇蕾的生长发育,一般保持在15~16℃。菇房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应为80%~85%,要给予适当的通风,否则菇蕾会因缺氧而不能正常生长发育,通风应在喷水之后进行,以免菇蕾因通风而失水干缩,甚至死亡。
(3)子实体生长期
菇蕾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形成长大。此时对氧气和水分的需求量很大,因此应加大菇房的通风,提高菇房内的相对湿度。一般采用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的方法来增加菇房内的氧气,排除二氧化碳。子实体生长时期菇房相对湿度要求在85%~90%,达不到时应在菇房喷雾状水。喷水次数应根据当时外界的天气情况和菇房湿度的大小而定。喷水的原则是勤喷少喷,每天喷水两三次,每次喷水后,通风30min左右,并增加光照。总之,子实体生长时期的管理关键是要协调好通风、湿度、温度及光照之间的关系。
经过30d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当部分菌袋出现了子实体原基时,表明菌丝已经成熟,当料面出现小菇蕾时解开菌袋扎口,进入出菇管理。其出菇管理要点如下:
第一,拉大温差刺激出菇,菌丝长满再继续培养1周左右,加大温差(8℃左右);
第二,加强水分管理,子实体分化期,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80%~85%,子实体生长期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第三,加强通风换气,随菇体的长大加强通气条件;
第四,增强光照,散射光为好。
5.采收
在适宜条件下,从子实体原基开始生长,7~10d便可采收平菇。子实体成熟后要及时采收,采收标准应根据商品的需求而定,如盐渍平菇,菌盖长至3~5cm时即采收,而鲜售时可适当大些。第一潮菇采收后,要将残留的菌柄、碎菇、死菇清理干净,停止喷水2~3d,让菌袋中的菌丝积累养分,然后再喷水促使第二潮菇原基形成,采完二潮菇后一般菌袋会发生失水应补水。整个生产周期可收获三潮菇。
五、注意事项
生料栽培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发菌,而影响发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温度,其次是通风换气。
①发菌初期还应及时翻堆,以防料温升高过快、过高烧死菌种或引起杂菌污染。
②生料栽培时,一定要低温发菌,而不要在20℃以上发菌,这样做有利于防止杂菌污染。一般料温比较稳定时,才可堆放较高的菌墙。翻堆的次数应根据菌袋堆放的层数和环境的温度而定。一般情况下,发菌初期翻堆比较勤,每2d翻一次,十几天后,则每隔5~6d翻一次。一般22~30d就可长满菌袋。温度太低时,发菌时间稍延长些。
③生料发菌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通风换气的问题。随着菌丝的快速生长,应不断加强通风换气,并在避光条件下培养。
在同样的环境发菌时,一般生料栽培的菌袋比熟料栽培的菌袋要快一些,特别是在低温下要快得多。因为生料栽培时,播种量大且培养料能发酵升温。
因此我们在大规模生产时温度低的季节才用生料栽培,而在温度高的季节采用熟料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