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槟榔有什么药用价值和禁忌人群驱虫用鲜品
槟榔,别称“榔玉”“青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子”等,盛产于东南亚各国,是棕榈科槟榔树的果实,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于8~11月果实未完全成熟时采收,去皮及内核,将果肉煮沸,切成薄片晒干,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
【营养及药用价值】
槟榔,性温,味苦、辛;归胃(经)、大肠(经);含有脂肪、槟榔油、胆碱、生物碱、儿茶素等有益成分。有杀虫、消积、下气、行水、祛痰之功,主要用于多种虫积,如蛔虫、钩虫、蛲虫、绦虫、丝虫、鞭虫、姜片虫等,以及这些虫积导致的食积气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等病症。入药以新鲜槟榔为佳,嚼食能增加心跳,兴奋神经,轻微升高血压,可以提高警觉度,动作反应会更加灵敏。东南亚民众常常嚼食槟榔御寒,消除紧张劳动后的疲劳。
1.蛔虫病:新鲜槟榔切片60~90克(儿童减半),水煎取汁1次服完(1次服完的效果好些,但容易引起呕吐,也可以分2~3次于半小时内服完)。若能加花椒、使君子各6克同煎服,或服药后数小时服用有排蛔作用的硫酸镁15~20毫升,可提高疗效。治疗蛔虫病的有效率为50%左右,大多数患者于服药后24小时内会排虫。
2.钩虫病:新鲜槟榔100~120克,浓煎并加糖口服(调味并防止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对钩虫病的有效率一般在55%~90%;槟榔、榧子、百部、红藤、苦楝皮各20克,大蒜9克(捣烂、取汁),雄黄3克,共研末,用麻油为丸,每服15克,1日3次,连服2~3日。
3.蛲虫病:新鲜槟榔100克(儿童减半),乌梅30克,甘草15克。水煎取汁,清晨空腹1次服,3天后再服1次。疗效一般。
4.绦虫病:新鲜槟榔60~100克(切碎,先用热水300~500毫升浸泡数小时),再用温火煎成200毫升左右,于清晨饭前采用十二指肠管注入法(效果好且副作用小)或者药汁冷后空腹时1次服下(服药前一天晚上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待服药后泻出绦虫,还须查看是否泻出绦虫头部。如未泻出,绦虫还会继续在肠道内生存,必须再服1次(必要时在30分钟~2小时后加服硫酸镁20~30毫升以排出虫体)。对猪肉绦虫的治愈率能达到50%~90%;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50%以下。
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先服南瓜子粉80~120克,待30分钟~2小时后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则疗效能大大提高,治愈率高达90%以上。
临床还有与乌梅、黑丑、甘草或石榴皮合用的,也可以提高杀绦虫效果。
5.鞭虫病:新鲜槟榔100克(切片或打碎),加水500毫升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毫升,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服下,以防呕吐。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毫升,服药后3小时不腹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可再服1次。
6.姜片虫病:药物制备和用法大致与治疗绦虫病相同,除单味煎服外,还有配合乌梅、甘草同煎的,如配合黑牵牛子研末内服,也可增加疗效。治愈率50%~90%不等,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最快者为15~40分钟。
7.蛲虫病、绦虫、丝虫病:槟榔、干石榴皮各20克(或石榴鲜根内白皮40克)、乌梅30克。水煎取汁,饭前服下;1小时后再用开水冲服芒硝15克驱虫,连用3日。
8.青光眼:用槟榔制成的抗青光眼药液,每5分钟滴1次,每次1~2滴,共6次;随后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每2小时滴1次。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以防复发。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一般2分钟出现缩瞳,持续20分钟。点药后会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疼痛,几分钟后即可消失。
9.烟瘾:槟榔1个,钻2个小孔,灌入烟油,用少量水泡2天后取出,晾干。想吸烟时闻一下有戒烟效果。
10.瘴疠: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能下气、消食、祛痰。
注意事项
1.槟榔水煎服会有恶心、呕吐、腹痛以及头昏、心慌等毒副作用。药液冷服、服药后保持安静,可以减少和减轻这些毒副作用。
2.本品缓泻,并易耗气,故气虚下陷、脾虚便溏者及孕妇慎用;脾虚便溏、肝脏有实质性病变、肝功能减退者不宜服用槟榔。
3.文献记载:槟榔忌与柑橘类水果同食,可作参考。
4.由于槟榔的液汁是紫红色的,长期咀嚼会使牙齿变黑,且有成瘾性,可产生幻觉。
5.据研究,槟榔中含有可致癌的生物碱,长期咀嚼槟榔有可能罹患口腔疾病、口腔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