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痛分两种:一种疼痛剧烈,坐卧不安,多由于寒凉、生气等原因触发;第二种是胃部经常隐隐作痛,虽然疼痛不甚,但是如同连绵氤氲的秋雨一样总让人不舒服,这是慢性胃炎常有的状态。胃痛也可能继发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此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此处所述以慢性胃痛或者慢性胃痛急性发作为主。
【引发原因】
1.饮食不洁或不规律,暴饮暴食或食无定时,饭后马上工作或做运动,饮酒过多等,均会导致脾不健运,胃失和降,严重影响脾胃的功能。
2.情志因素,如忧思恼怒,肝气失调,进而横逆犯胃,影响食欲,甚至引发胃脘痛、食后欲呕等。
【腹部按摩调理方法】
(一)自我按摩
1.腹部操作
(1)直推三经五线。
(2)摩腹。
(3)腹部常规点穴。
(4)随证加点下列穴位。
肝郁气结所致胃痛——加日月、章门。
脾肾虚寒所致胃痛——加肓俞、冲门。
寒痰凝滞所致胃痛——加巨阙、上脘。
2.下肢辅助手法
点按下肢穴位血海、阴陵泉、地机、公孙、太白、三阴交、太冲、足三里、足临泣,以酸胀为度。
(二)术者操作
1.准备
用治疗前准备手法施术10分钟左右。
2.腹部操作
(1)开水分法。
(2)重点点按鸠尾、巨阙穴,以除胃中宿积;点按双侧梁门穴,以行胃气,消积滞;点按大横、章门、京门、建里、天枢、阴交、气海、神阙、关元等穴及腹部反应点。
(3)通调胃脘法。以右旋顺时针揉法为主,从上到下操作顺序不变。
(4)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而导致胃痛,施以疏肝调胃法。
(5)温肾法。以右侧卧位为例,增加点按右侧下肢的复溜、地机、漏谷,左侧下肢的上巨虚、下巨虚穴,温补脾肾,散寒止痛。
(6)大补气法。
(7)针对痛处固定,如针刺般难忍的瘀血胃痛,施以运冲门法,与开水分法相参,活血祛瘀,和胃止痛。
(8)运上下腹,行腹部善后手法。
①运上腹法:自上而下循任脉、肾经、胃经、脾经按揉,至脐而还,反复操作4~6分钟,力度均匀适中,可调理中焦脾胃。
②运下腹法:反复操作2~3分钟,以助脾胃运化。
③按揉神阙:若胃痛伴有泄泻、完谷不化,多为脾肾阳虚,将手搓热后操作本法效果更好。
3.背部调理
重点点按背部反应点,尤其至阳、胃俞、膈俞部位。
4.收气善后
(1)行下肢推按放松手法,最后揉擦涌泉穴数次,散寒止痛。
(2)擦腰骶部若干次,以透热为度。
(3)行上肢肌肉放松手法,重点点按内关、合谷穴,揉擦劳宫穴数次,给邪以出路。
【其他调理方法】
1.食疗
山药薏米粥(适合于胃部隐痛,脾胃不和型)
原料:佛手15g,茉莉花10g,干山药片30g或生山药200g,薏米100g,糯米50g,砂糖适量。
方法:提前将薏米浸泡好,然后与山药、糯米同时放入锅内,加水煮至黏稠绵密,加糖调味。
佛手茉莉花茶(适合于肝气郁滞导致肝胃不和型)
原料:佛手15g,茉莉花10g。
方法:每次取适量冲泡饮用。
2.艾灸
针对第二种胃痛类型,艾灸中脘、足三里、关元。可以用艾条熏灸,或者艾绒下隔一片生姜灸,每周至少3次。
3.药物兜肚
针对第二种胃痛类型,自制药物兜肚。将艾叶、干姜、细辛、肉桂、元胡、茴香、吴茱萸各15g研成细末,装进软布缝成的布袋里,贴在中脘或者肚脐上。这种胃痛治疗时间较长,重在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