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可以对本级人民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以纠正错误。抗诉分为对一审未生效裁判的抗诉和对生效裁判的抗诉,前者为上诉审程序的抗诉,后者为再审程序的抗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一审判决不服时,有权请求人民提出抗诉。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法律分析
《刑事诉讼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认为本级人民第一审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时候,应向上一级人民提出抗诉。据此,抗诉是人民发现或者认为人民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提请审判机关依法重新审理并予以纠正的诉讼行为。抗诉通常分为对一审未生效裁判的抗诉和对生效裁判的抗诉两种,前者也叫上诉审程序的抗诉,后者也叫再审程序的抗诉。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第一审的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提出抗诉。人民自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五日以内,应当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且答复请求人。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拓展延伸
刑事诉讼中的起诉时效如何确定?
刑事诉讼中的起诉时效是根据法律规定来确定的。具体来说,起诉时效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对于特定的刑事犯罪行为提起刑事诉讼的期限。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时效根据不同的犯罪行为和刑罚种类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轻罪的起诉时效较短,而重罪的起诉时效较长。此外,起诉时效还受到一些特殊情况的影响,例如被告人逃匿、被告人未满十八周岁等。在刑事诉讼中,严格遵守起诉时效的规定是确保司法公正和维律权益的重要保障。
结语
抗诉是人民发现或认为人民判决错误时提请重新审理的诉讼行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判决不服,有权在收到判决书后五日内请求人民提出抗诉。人民应在收到请求后五日内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答复请求人。上诉和抗诉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起诉时效根据不同犯罪行为和刑罚种类而定,严格遵守起诉时效是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权益的重要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
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第一审的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以内,有权请求人民提出抗诉。人民自收到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请求后五日以内,应当作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并且答复请求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
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