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追诉时效,根据犯罪的不同,追诉期限从五年到二十年不等。超过追诉期限后,除非经最高人民批准,否则无法再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我国《刑法》中的时效,是追诉时效,指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在此期限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核准。
《刑法》第八十在人民、机关、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人民、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
《刑法》第八十九条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在我国,针对不同的犯罪,其追诉时效是不同的。有的是五年的追诉期,而有的是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仍有必要追诉的,则是要报请最高人民批准,而不是最高人民批准。
拓展延伸
刑事犯罪起诉时效:追诉期限与法律保护
刑事犯罪起诉时效是指依法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刑事诉讼的期限。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一般情况下,对于普通刑事犯罪,起诉时效为公诉时效期限,即从犯罪行为发生之日起,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如果尚未提起公诉,那么起诉权将会失效。而对于一些严重刑事犯罪,如杀人、强奸等,起诉时效期限相对较长。追诉期限的设定旨在平衡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法律保护起诉时效的设定,旨在确保刑事犯罪案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及时报案,协助机关侦破案件,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
根据我国《刑法》中的规定,对于不同的犯罪行为,追诉时效是有所不同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司法机关有权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如果犯罪行为发生后经过一定时间仍未提起公诉,起诉权将失效。追诉期限的设定旨在平衡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及时报案,协助机关侦破案件,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三章 提起公诉 第一百七十七条 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人民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同时对侦查中查封、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查封、扣押、冻结。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人民应当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侦查 第七节 鉴定 第一百四十九条 对犯罪嫌疑人作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八十三条 在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内,由人民对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督考察。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加强管教,配合人民做好监督考察工作。
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被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四)按照考察机关的要求接受矫治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