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假广告罪是指发布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对自然人犯罪处以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对单位犯罪则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虚假广告罪与非罪的界限在于情节是否严重,与诈骗罪的区别在于侵犯客体、欺骗手段和犯罪主体不同。我国刑法对虚假广告罪进行了明确规定,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
法律分析
一、虚假广告罪既遂判刑标准多少年
1、自然人犯虚假广告罪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单位犯虚假广告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上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二、虚假广告罪如何认定
(一)虚假广告罪与非罪的界限
区分的关键看利用虚假广告欺骗用户和消费者的行为是否情节严重。属于情节严重则构成犯罪,如果情节尚属一般不应以犯罪论处,可以适用民事或者行政处罚措施。
(二)虚假广告罪与诈骗罪之间的界限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存隐瞒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虚假广告罪与诈骗罪的主要区别在于:
1、侵犯的客体不同
前者侵犯的是广告市场管理制度和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后者则是侵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方面不同
前者是采用利用广告作虚假宣传的特定手段,而后者则是采用隐瞒和虚构事实的欺骗方法。
3、犯罪主体不同
前者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而后者则是一般主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消费者都上过虚假广告的当。在商业领域,经营者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往往会发布一些违法、欺骗或者诱导消费者的虚假广告,消费者看到这些广告去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结果发现实际情况与广告宣传的内容并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这种行为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对此,我国《刑法》专门规定了一项罪名,虚假广告罪,对于发布虚假广告的相关人员,可以依照《刑法》的规定予以制裁。
结语
虚假广告罪是一种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犯罪行为,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法律规定,自然人犯虚假广告罪可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单位犯虚假广告罪可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虚假广告罪的认定主要根据行为是否涉及严重欺骗消费者和利用虚假广告的情节。与诈骗罪相比,虚假广告罪侵犯的客体和手段不同,犯罪主体也有所区别。虚假广告罪的存在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对于发布虚假广告的相关人员,应依法予以制裁,维护公平、诚信的商业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二百二十二条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违反国家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