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放在押人员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私自释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嫌疑人私放在押人员的行为将受到刑事追究,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以有期徒刑或拘役。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行为人是司法工作人员、具有犯罪的故意、私自释放在押人员、触犯国家监管制度。立案标准包括私自释放、伪造文件、通风报信致逃跑等情形。
法律分析
一、什么是私放在押人员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四百条第一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具体而言,要成立私放在押人员罪,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一)行为人须是国家司法工作人员。
本罪的主体是司法工作人员,主要是负有监管职责的司法工作人员。其中包括在看守所、拘留所、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劳改队、监狱工作的管教人员和看守人员,以及执行逮捕和押解罪犯的人员。
(二)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的故意。
本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即明知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而故意将其非法释放,犯罪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由于贪赃受贿,有的是出于包庇同伙,有的是徇亲私情等,犯罪动机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三)行为人具有私放在押人员的行为。
本罪的一般行为表现是行为人具有利用自己看管、管教、押解、提审等便利条件,没有经过合法手续,而私自释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使其逃避关押的行为。
(四)行为人的行为触犯了国家监管制度。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监管机关的监管制度,即看守所、拘留所、少年犯管教所、拘役所、劳改队、监狱等监管机关的监管制度。
二、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立案标准
(刑法第400条第1款)
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包括在羁押场所和押解途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私自将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放走,或者授意、指使、强迫他人将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放走的;
2.伪造、变造有关法律文书、证明材料,以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逃跑或者被释放的;
3.为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故意向其通风报信、提供条件,致使该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脱逃的;
4.其他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应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结语
私放在押人员罪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它破坏了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将面临刑事追究和相应的刑罚。作为司法工作人员,应当严守职责,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正,绝不允许滥用职权、包庇犯罪分子。私放在押人员罪的存在和打击,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七节 剥夺政治权利 第五十七条 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三章 刑罚 第七节 剥夺政治权利 第五十八条 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
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的规定,服从监督;不得行使本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的各项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