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可以判缓刑,但条件是挪用金额较小、有悔改表现、非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挪用50万以上金额且无从轻情节的难以获得缓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和72条,如果挪用公款罪犯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已退还公款,可以判缓刑。
法律分析
一、挪用公款能判缓刑吗
1、挪用公款罪是可以判缓刑的,挪用公款罪缓刑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1)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2)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
(3)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挪用50万属于数额巨大,如无其他从轻情节,难以在3年以下判刑,适用缓刑难度较大。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二、挪用公款罪缓刑条件
挪用公款罪是可以判缓刑的,只要是按照刑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在一审前已经将占用的公款退回的,可以判处缓刑。
拓展延伸
挪用公款是否会影响判缓刑的决定?
挪用公款在判缓刑的决定中通常会起到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挪用公款属于贪污犯罪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在判决缓刑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犯罪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挪用公款作为一种严重的贪污行为,通常会被认定为严重犯罪,因此对判缓刑的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的犯罪分子很难获得缓刑,更有可能面临刑期的判决。然而,具体判决结果仍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结语
挪用公款罪是一种严重的贪污犯罪,通常难以获得缓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只有在数额较小、犯罪分子表现出悔改、不属于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情况下,才可能判处缓刑。然而,对于挪用50万这样的巨额公款而言,适用缓刑的难度较大。在判决缓刑时,法院会综合考虑犯罪的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因此,具体判决结果仍需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一百六十三条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第三百八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价格工作人员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九章 渎职罪 第三百九十九条 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民事、行政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前三款行为的,同时又构成本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