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介绍了我国制造和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法律规定,包括不同销售金额的刑罚和相关的细节解释。同时,对于卖假药是否为行为犯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卖假烟可以认定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而生产销售假药罪是行为犯,其犯罪主体可以是个人或单位,且对于这两者的处罚标准不同。
法律分析
一、关于制造和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在我国,制造和销售伪劣产品罪被视为同一罪名,均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处罚。
1、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2、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3、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4、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公民贩卖假烟数额在5万元以上,就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非法经营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
二、卖假药是行为犯吗?
生产、销售假药罪是行为犯。原因如下:
法律上降低了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入罪标准,扩大了犯罪圈,使其由危险犯转变为行为犯。成为行为犯后,生产、销售假药罪的行为与其结果的空间分离使其理论依据更加坚实,程序认定的便捷使其适用更加经济,但是,为了使生产、销售假药罪更全面地符合刑法经济,需要进一步明确该罪的犯罪情节。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刑罚必要性的视角,生产、销售假药罪犯罪圈的扩大并不必然符合刑法经济。同时,作为行为犯的生产、销售假药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衔接过程过于烦琐。
卖假烟认定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这项罪名是行为犯,只要存在生产或销售假烟的行为,就可以认定为此罪,并不用产生危害后果。生产销售假药罪的犯罪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对于这两者的处罚标准是不同的,认定此罪时是行为人主观故意行为。
拓展延伸
生产销售假药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两种不同的罪名,它们的区别在于犯罪构成和处罚力度等方面。
生产销售假药罪是指生产、销售假药,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一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罪的最高刑罚为死刑,属于危害的犯罪。
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最高刑罚为七年的有期徒刑,属于一般情节的犯罪。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销售假药罪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犯罪构成和处罚力度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生产销售假药罪所涉及的行为更加严重,对的危害也更大,因此处罚力度也更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一百四十七条 生产假农药、假兽药、假化肥,销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或者生产者、销售者以不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冒充合格的农药、兽药、化肥、种子,使生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使生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使生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一百四十四条 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四百一十四条 对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负有追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不履行法律规定的追究职责,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