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规定了我国的继承顺序,即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若有第一顺序继承人,则由其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民法典》还明确了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的范围,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等。继承顺序根据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亲疏、经济依赖程度划分。同一顺序的继承人同时继承,无先后次序之分。
法律分析
我国《民法典》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同时,民法典还对子女、父母、兄弟姐妹外延进行了规定,“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本法所说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
继承顺序,就是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先后次序,就是在所有的法定继承人中,按照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亲疏,以及经济生活中相互依赖程度划出继承的不同顺序。我国民法典规定了两个继承顺序即第一顺序继承和第二顺序继承。以血缘关系最近的同一亲等的人即父母、子女、配偶为第一顺序;血缘关系较第一顺序稍远的同一亲等的人如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只有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或丧失了继承权的才能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不管有多少,应同时继承,不再有先后次序之分。
拓展延伸
财产继承的继承顺序与继承人的权益有何关联?
财产继承的继承顺序与继承人的权益息息相关。继承顺序的确定直接决定了继承人在财产分配中的地位和权益。根据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财产继承的继承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亲属。在继承过程中,继承人的权益受到保护,确保其在财产分配中得到合理的份额。继承人的权益包括继承财产的权利、享有财产收益的权利等。同时,继承人也有义务履行相应的继承责任,如清偿债务、维护财产等。因此,继承顺序的合理确定对于继承人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继承顺序是按照血缘和婚姻关系的亲疏以及经济生活中相互依赖程度来确定的。第一顺序继承包括配偶、子女和父母,第二顺序继承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或丧失继承权的情况下,才会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利,没有先后次序之分。通过明确的继承顺序,可以保障继承权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
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欺诈、胁迫所立的遗嘱无效。
伪造的遗嘱无效。
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章 遗嘱继承和遗赠 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条 遗嘱人在危急情况下,可以立口头遗嘱。口头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危急情况消除后,遗嘱人能够以书面或者录音录像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章 继承 第三十三条 遗嘱效力,适用遗嘱人立遗嘱时或者死亡时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国籍国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