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的拼音是:zhú shū jì nián。
竹书纪年的网友释义是:《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有较为完整的体例。《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辞典修订版是:书名。晋太康二年,汲县人发掘魏安厘王冢,而得竹简小篆古书,共十余万言。武帝交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记自夏以来,至魏安厘王二十年之事,为魏国的史书。因书写在竹简上,故称为「竹书」;为编年之体,遂称为「纪年」。唐、宋、明时已有佚亡,今传沈约注的二卷本,出于范钦的天一阁,为依托的伪作,王国维有《竹书纪年辑校》一卷,又撰《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二卷。简称为「竹书」。
竹书纪年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网友释义 【点此查看竹书纪年详细内容】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有较为完整的体例。《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
二、辞典修订版
书名。晋太康二年,汲县人发掘魏安厘王冢,而得竹简小篆古书,共十余万言。武帝交付秘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记自夏以来,至魏安厘王二十年之事,为魏国的史书。因书写在竹简上,故称为「竹书」;为编年之体,遂称为「纪年」。唐、宋、明时已有佚亡,今传沈约注的二卷本,出于范钦的天一阁,为依托的伪作,王国维有《竹书纪年辑校》一卷,又撰《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二卷。简称为「竹书」。
三、关于竹书纪年的成语
四、关于竹书纪年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