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经的辞典修订版是:石刻的经书。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此后历代都有石经,如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等。今可考见其文字者,以熹平石经为最早。
石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础解释 【点此查看石经详细内容】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
二、引证解释
⒈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汉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6)宋高宗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7)清乾隆年间刻石的“清石经”。参阅清顾炎武《石经考》、清万斯同《石经考》、近人张国淦《历代石经考》。⒉ 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到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引:唐皮日休《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石经森欲动,珠像儼将恰。”⒈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汉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6)宋高宗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7)清乾隆年间刻石的“清石经”。参阅清顾炎武《石经考》、清万斯同《石经考》、近人张国淦《历代石经考》。⒉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到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引唐皮日休《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石经森欲动,珠像儼将恰。”
三、综合释义
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汉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6)宋高宗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7)清乾隆年间刻石的“清石经”。参阅清顾炎武《石经考》、清万斯同《石经考》、近人张国淦《历代石经考》。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到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唐皮日休《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石经森欲动,珠像儼将恰。”石经[shíjīng]「石经」在我国一般是指镌刻在石碑上的儒家经典,又作为国家的标准经书版本。最早的石经是西汉平帝时,王莽命甄丰写〔易〕、〔书〕、〔诗〕、〔左传〕等而刻成的石经,今已王佚。
四、汉语大词典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汉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因用篆、隶二体,又称“二字石经”。(6)宋高宗时御书刻石的“南宋石经”,亦称“宋高宗御书石经”。(7)清乾隆年间刻石的“清石经”。参阅清顾炎武《石经考》、清万斯同《石经考》、近人张国淦《历代石经考》。(2).刻于摩崖或碑版上的佛经。现存石碑刻经规模最大的是北京房山云居寺附近的石经。从隋代大业年间(公元七世纪初)刻起,到明代万历、天启年间(公元十七世纪初)为止,大部分重要佛经都已刻成。唐皮日休《开元寺避暑怀鲁望》诗:“石经森欲动,珠像俨将恰。”
五、关于石经的成语
六、关于石经的造句
1、漫步古道,但见古道边林木森森,路面的鹅卵石和条石经过几百年的车来人往,已被磨得光滑发亮,道边石坎上的斑斑青苔,无声地诉说着逝去的岁月。
2、在鸽子堂东壁发现了一个深达数米的山洞,并从中发掘出了百余块古动物的化石,经专家初步鉴定,这些化石均为与北京猿人同时期的肿骨鹿和斑鹿的骨化石。
3、云海深处,耸立一根入云的华表,华表通体晶莹透亮,白璧洁净,是用整块的白玉晶石经神匠精心雕琢而成,精美如画。
4、这些会治病的“黑石头”近日出现在西安市友谊东路的一家“砭石经络养生馆”里,许多市民前来体验它的“神秘”。
5、中华国宝房山石经将走进米兰世博会。
6、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却依然盈盈的眼波;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秦朝耀眼的兵马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