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知识百科 - 正文

三性的其他释义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3-07-16 11:50:00
文档

三性的其他释义

1、三性的其他释义是: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推荐度:
导读1、三性的其他释义是: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三性的其他释义是: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三性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三性详细内容】

⒈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引章炳麟《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⒉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引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⒊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引唐吕岩《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唐吕岩《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⒋指人性的三个来源。引汉王充《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二、网络解释

三性1.佛教名词,它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三、综合释义

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章炳麟《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唐吕岩《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唐吕岩《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指人性的三个来源。汉王充《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四、汉语大词典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章炳麟《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遍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唐吕岩《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唐吕岩《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汉王充《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五、关于三性的成语

本性难改  本性难移  禀性难移  柴毁灭性  豺狼成性  逞性妄为  

六、关于三性的诗句

太极函三性  三性本同一体内  三性元宫无漏泄  三性元宫无漏泄  三性本同一体内  三性聚真晶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三性的详细信息

文档

三性的其他释义

1、三性的其他释义是: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