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休的基础解释是: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后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犹三顿。
三休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点此查看三休详细内容】
⒈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引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饗客於章华之臺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南朝梁何逊《七召·宫室》:“步三休而未半,途中宿而方迷。”唐颜真卿《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百里而遥,四山不逼;三休而上,十地方超。”宋苏辙《和鲜于子骏益昌官人八咏·宝峰亭》:“今闻宝峰上,縹緲陵朝阳,三休引萝蔓,一览穷苍茫。”⒉引唐司空图晚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聵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后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清钱谦益《夏日偕朱子暇憩耦耕堂》诗之三:“他年终作三休侣,乘兴先为结隐期。”⒊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布自称徐州刺史”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典略》:“元休名尚,京兆人。引尚与同郡韦甫休、第五文休,俱著名,号为‘三休’。”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休》:“金尚元休,第五巡文休,韦端甫休,号‘京兆三休’。”⒋犹三顿。引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红娘覷了吃地笑,俺骨子不曾移动脚,这急性的郎君三休饭饱。”
二、网络解释
三休三休,出自贾谊的《新书退让》。
三、汉语大词典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南朝梁何逊《七召·宫室》:“步三休而未半,途中宿而方迷。”唐颜真卿《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百里而遥,四山不逼;三休而上,十地方超。”宋苏辙《和鲜于子骏益昌官人八咏·宝峰亭》:“今闻宝峰上,缥缈陵朝阳,三休引萝蔓,一览穷苍茫。”(2).唐司空图晚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后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清钱谦益《夏日偕朱子暇憩耦耕堂》诗之三:“他年终作三休侣,乘兴先为结隐期。”(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三国志·魏志·吕布传》“布自称徐州刺史”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典略》:“元休名尚,京兆人。尚与同郡韦甫休、第五文休,俱著名,号为‘三休’。”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名臣下·三休》:“金尚元休,第五巡文休,韦端甫休,号‘京兆三休’。”(4).犹三顿。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红娘觑了吃地笑,俺骨子不曾移动脚,这急性的郎君三休饭饱。”
四、其他释义
1.汉贾谊《新书.退让》:'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2.唐司空图晩年以足疾乞退,居中条山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耄且聩三宜休。又少而惰,长而率,老而迂,是三者非济时之用,又宜休也。'见《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后因以'三休'为退隐之典。3.指三国魏金尚(字元休)﹑第五巡(字文休)﹑韦端(字甫休)三人。4.犹三顿。
五、关于三休的成语
得休便休 虽畏勿畏虽休勿休 休休有容 虽休勿休 侈侈不休 刺刺不休
六、关于三休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