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涂的结构是:三(独体结构)涂(左右结构)。
三涂的拼音是:sān tú。注音是:ㄙㄢㄊㄨˊ。词语解释是:1.亦作“三涂”。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基础解释是:同/'三途/',1.亦作“三涂”。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引证解释是:⒈山名。在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亦称崖口,又称水门。引《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晋葛洪《抱朴子·君道》:“四岳三涂,实不一姓;金城汤池,未若人和。”⒉同“三途”。佛教语。引《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新唐书·傅奕传》:“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吓愚欺庸。”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言虏求佛经》:“示之以三涂六道之苦,诱之以人天福果之説。”清蒋士铨《临川梦·谱梦》:“情将万物羈,情把三涂繫,《小雅》《离骚》结就情天地。”同“三途”。《西游记》第十一回:“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7、网络解释是:三涂三涂,又作三途。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8、汉语大词典是:(1).山名。在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亦称崖口,又称水门。《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晋葛洪《抱朴子·君道》:“四岳三涂,实不一姓;金城汤池,未若人和。”(2).同“三途”。佛教语。《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新唐书·傅奕传》:“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吓愚欺庸。”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言虏求佛经》:“示之以三涂六道之苦,诱之以人天福果之说。”清蒋士铨《临川梦·谱梦》:“情将万物羁,情把三涂系,《小雅》《离骚》结就情天地。”同“三途”。《西游记》第十一回:“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9、国语辞典是:地名。古代指太行、轘辕、崤渑,皆在今河南省境内,为险要之地。10、其他释义是:1.同'三途'。
三涂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三涂详细内容】
1.亦作“三涂”。佛教语。即火途(地狱道)、血途(畜生道)、刀途(饿鬼道)。2.指封建时代取得官职的三条途径:举荐、征辟、科甲。
二、综合释义
山名。在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亦称崖口,又称水门。《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晋葛洪《抱朴子·君道》:“四岳三涂,实不一姓;金城汤池,未若人和。”同“三途”。佛教语。《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新唐书·傅奕传》:“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吓愚欺庸。”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言虏求佛经》:“示之以三涂六道之苦,诱之以人天福果之説。”清蒋士铨《临川梦·谱梦》:“情将万物羈,情把三涂繫,《小雅》《离骚》结就情天地。”印度宇宙观中将众生存在的世界分成五或六道,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而将畜生、饿鬼、地狱三种处境悲惨的状况,称为「三涂」。三涂是借用中国儒家经典《左传》「三涂」一词,表示危险之处,以之翻译梵语apāyagati。也称为「三恶道」。《贤劫经.卷六》:「消世无益法,灭化三涂厄。」《西游记.第一二回》:「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三涂[sāntú]地名。古代指太行、轘辕、崤渑,皆在今河南省境内,为险要之地。《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三、汉语大词典
(1).山名。在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亦称崖口,又称水门。《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晋葛洪《抱朴子·君道》:“四岳三涂,实不一姓;金城汤池,未若人和。”(2).同“三途”。佛教语。《百喻经·夫妇食饼共为要喻》:“坠堕三涂,都不怖畏。”《新唐书·傅奕传》:“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吓愚欺庸。”明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言虏求佛经》:“示之以三涂六道之苦,诱之以人天福果之说。”清蒋士铨《临川梦·谱梦》:“情将万物羁,情把三涂系,《小雅》《离骚》结就情天地。”同“三途”。《西游记》第十一回:“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涂六道,蒙诱愚蠢。”
四、其他释义
1.同'三途'。
五、关于三涂的成语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糊糊涂涂 半涂而罢 半涂而废 苍生涂炭 豺狼当涂
六、关于三涂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