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哮喘发生年龄有双高峰
哮喘是一种常见而且有可能很严重的慢性病,大幅增加病人及家庭社会的负担。哮喘一般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慢性咳嗽,咳嗽的同时也往往合并痰音,痰液便是因气管慢性发炎而使分泌物增生而产生的,而急性哮喘发作的症状则是因为呼吸道的肌肉收缩,再加上呼吸道的发炎反应,所以原本畅通的呼吸道阻塞住了,因此进入肺部氧气不足,便自然想要用力呼吸,此时便会使用辅助性的呼吸肌肉,所以在肋骨下缘便会凹陷,甚至胸骨上端接近脖子的地方也会因用力呼吸而凹陷,近而导致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由于呼吸道阻塞住了,这时空气进出便发出「咻咻」声。
哮喘平时可能没有症状,但不代表已经痊癒,一旦遇到感染、刺激物、过敏原或是气候的剧烈变动而发生严重的急性发作,病人常常必须住院接受治疗,只不过照顾者看到病人久咳不停,无法安稳的睡眠,甚至听到凄厉的「咻咻」声,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品质,更造成照顾者的心理负担。根据国民健康署2013年「国民健康访问调查(NHIS)」结果,国人经医师诊断患有哮喘的比率,在14岁前随年纪增加而升高(0至4岁为3.6%,5至9岁为8%,10至14岁为最高9.6%),超过14岁后随年龄增加逐渐趋缓,直到老年后才有再升高的情形。
日常生活五注意
预防或减少诱发因子是减少哮喘发生的不二法门,许多因素都会引发哮喘发作,包括过敏原及一些非过敏原的刺激,前者例如:尘螨、灰尘、花粉;后者例如气温急遽变化、病毒感染及空气污染等因素。国民健康署邱淑媞署长提供了控制哮喘5注意,让哮喘者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同时成为自己健康主导者:
在哮喘诊断之后,应该尽快开始每日规律使用药物,因为较早使用药物,比起症状持续2至4年后才开始使用,会有较好的肺功能。此外应依自己的哮喘严重程度,配合专业医师拟定适宜的治疗计划,做好哮喘症状与肺功能的监测,有助于瞭解哮喘恶化的征兆及做出正确的处置。
由于哮喘是一种会变化的状况,需要定期接受专业医师评估调整治疗方式。有些哮喘病患虽然看似没有症状,其实气管内仍在发炎,即使表面症状稳定,仍应持续追踪。倘若良好的哮喘控制已达成且维持3个月以上可以经医师评估进行降阶治疗,以期找到最低的药物使用剂量来控制哮喘症状,同时降低使用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
日常生活中,哮喘的过敏原诱发因子包括尘螨、蟑螂、霉菌、花粉及宠物的皮屑等,因此,要时常打扫居家环境,避免灰尘积聚。每一到两週以55度热水清洗寝具,防止尘螨生长,尽量避免摆设绒毛玩具及地毯,并用百叶窗或塑胶遮板代替厚重窗帘,家里也最好不要饲养猫、狗等宠物。另外假如成年后发生哮喘是因为曝露于工作环境的关系,应尽早移除有害环境因子及早期治疗,以增加復原的可能性。
抽烟为室内空气污染源,邱淑媞署长提醒民众,有吸烟者要戒烟,无吸烟者则需避免二手烟以及叁手烟威胁,因为就算吸烟者不在他人面前抽,叁手烟的毒性微粒仍会停留在车子、衣服、地毯、桌面、窗帘、衣柜等处,至少含有11种高度致癌化合物,进而提高诱发哮喘机率。此外气温变化过大时,应注意身体保暖,外出时应随身携带口罩、小外套或丝巾(围巾),并避免情绪起伏太大,尽量维持心情平稳。
运动诱发哮喘发作的原因是因为在剧烈运动时吸入大量较冷且干燥的空气而造成呼吸道的变化,然而,这并不表示有哮喘的人就完全不适合从事运动;事实上,大部份的哮喘患者都可以正常的从事体育活动。国健署建议运动前做足15-30分钟的暖身运动,比较不会引起哮喘发作,且为了预防运动时引发哮喘的突发状况,切记随身携带药物并结伴运动,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则更能放心从事运动。
哮喘是呼吸道反覆过敏所诱发,与环境中过敏原及空气污染息息相关,因此纵使无法达到完全的控制,仍须尽可能控制室内外环境以减少过敏原与空气污染物,包括pm2.5、刺激物和香烟。虽然大部分的哮喘目前无法治癒,但是可以藉由良好的控制来减少或预防哮喘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