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指肠
位于小肠的开端,呈C字形,长度约为12个手指头併起来的横宽,所以称为「十二指肠」。十二指肠与幽门相接的部位管壁比较薄,黏膜光滑,称为「十二指肠球」,是溃疡好发的部位;接下来的内壁上有十二指肠小乳头及大乳头,前者是副胰管的开口,后者则是总胆管与胰管的开口。混合胃酸的糜状食物被送到十二指肠后,受到硷性的胰液与胆汁作用而逐渐中和;同时食糜中大分子的糖份、蛋白质及脂肪食物,也会在胰液及胆汁作用下,分解为小分子,以方便人体吸收。
[h3]空肠[/h3除掉十二指肠之外的小肠前1/2区段为空肠,此肠段的腔管面, 其皱摺数量较多、指状突起也较高。经由空肠的平滑肌收缩作用,可以将大分子的营养素与肠液中消化酶混合完全,以继续进行糖份、脂质及蛋白质的消化。被分解成小分子后,可以部份在空肠中被吸收。空肠移送食物的动作较快,未完全被消化的食物会继续往下一段小肠走。
回肠
小肠后1/2区段为回肠,这个部位的环状皱摺较空肠少,黏膜层较厚,内佈许多免疫淋巴组织,对于紧临之大肠的各种菌群有防御作用。回肠中也有少量的共生菌,这些细菌被侷限在腔管内,不会进到血液中。回肠黏膜上有紧密连结的上皮细胞形成物理性屏障,以及有会产生抗菌物质的潘尼氏细胞形成化学性屏障, 所以可以在吸收已分解的食物小分子同时,将细菌抵挡在外。另外,回肠也是人体吸收维生素B12的重要部位。
小肠常见的问题
细菌、病毒或原虫、寄生虫、结核菌导致的各种感染性肠炎,或是急性食物过敏、慢性麸质过敏(Celiac Sprue)、乳糖不耐症等,会影响人体的吸收功能,进而出现腹泻、腹胀症状,若长期未改善,可能造成营养不良。
小肠若有溃疡、血管异常增生或肿瘤等病灶且造成出血,则可能有解黑便或造成慢性贫血的情形。
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小肠遗传性过误瘤息肉(Hamartomatous Polyposis Syndrome) 例如Peutz-Jeghers 症候群、黏膜下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小肠腺癌、小肠淋巴瘤等,如果息肉或肿瘤过大,也可能造成肠道狭窄引发腹痛,甚或造成肠阻塞。
其他偶尔可见的还有发炎性肠疾病当中的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可能造成小肠发炎、溃疡、狭窄或廔管,以及上肠系膜动脉剥离造成缺血性小肠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