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学的网络解释是:社学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创立于元二十三年。元制50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明承元制,各府、州、县皆立社学,以教化为主要任务,教育15岁以下之幼童;教育内容更包括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补。凡近乡子弟,年12以上,20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yi)业,入学者得免差役。社学是当时农村启蒙教育的一种形式,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社学一直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地方文教机构,但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广东人民亦曾利用它作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组织。
社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社学详细内容】
社学shèxué。(1)明、清时期官府在乡镇设立的学校。社学[shèxué]⒈明、清时期官府在乡镇设立的学校。英schoolsinMingorQingDynasty;
二、汉语大词典
古代地方学校。《鹤林玉露》乙编卷一引宋林勋《本政书》:“一顷之居,其地百亩,十有六夫之宅,为地八十亩。馀二十亩,以为社学场圃,一井之人共之,使之朝夕群居,以教其子弟。”明归有光《跋唐石台道德》:“龙兴观已废,仅存半亩之宫,先有尼居之,前太守徐衍祚改为社学。”《文物》1959年第5期:“1841年广东人民在广州城北三元里一带进行抗英斗争时,各乡社学在组织和发动群众上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三、国语辞典
明、清两代在各府、州、县所设立教授民间子弟的学校。社学[shèxué]⒈明、清两代在各府、州、县所设立教授民间子弟的学校。
四、其他释义
古代设在乡社间的学校: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各乡社学起了很大作用。
五、关于社学的成语
六、关于社学的词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