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的辞典简编版是:古代的官名。战国时为史官,秦时方有纠察之权,至后汉始专任。其后历朝皆沿用之,而职衔略有变化,如唐有侍御史、监察御史,至明清则仅存监察御史。
御史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基础解释 【点此查看御史详细内容】
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御史前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顾召赵御史。御史诣学宫。——清·张廷玉《明史》又御史齐康。
二、网络解释
御史(侍从史官)御史,中国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御史大夫为最高监察官和副丞相,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监御史等。汉初沿秦制,但改御史中丞为御史中执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设御史中丞,其下因事而设若干御史。
三、综合释义
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事乃归太史掌管。《史记·萧相国世家》:“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常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御史主弹奏不法,肃清内外。唐兴,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故谓御史为宰相。”《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陞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喻指起监督作用的人或事物。萧乾《一本褪色的相册·<鱼饵·论坛·阵地>》:“它(书评)是读者的顾问,出版界的御史。”参阅《通典·职官六·御史台》、《续通典·职官六·御史台》。御史[yùshǐ]职官名。周时掌赞书、授法令的事务。战国时为史官,秦汉并为亲近之职,其长官为御史大夫,为汉三公之一,次为御史中丞,掌秘书,兼司纠察,官署称为御史府,后汉以降称为御史台,以中丞为台长,始专任。唐御史台复置大夫,中丞为副,至明改为都察院,以都御史统辖诸御史,清因之。见唐.杜佑《通典.卷二四.职官六》。御史[yùshǐ]古代的官名。战国时为史官,秦时方有纠察之权,至后汉始专任。其后历朝皆沿用之,而职衔略有变化,如唐有侍御史、监察御史,至明清则仅存监察御史。
四、其他释义
1.官名。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事乃归太史掌管。2.喻指起监督作用的人或事物。
五、关于御史的造句
1、某位居监察御史,此事乃是分内事,定当上疏于他等,就是没有今日这事,昨夜那孙荣义府中大摆宴席,歌乐至深夜,如此放肆的事,某也要上书于他。
2、追论御史吴峋劾阎敬铭、编修梁鼎芬劾李鸿章俱诬谤大臣,予严议。
3、如若成功,到时厚禄位极人臣,即使加太子太保又如何?至于毕懋康,没想到他一个进士及第的御史,竟然还是格物大才,又在兵部任上自行造出堪比西洋的火器。
4、赵倨想起来了,原任御史中丞张升益上月因为父亡回乡奔丧,按照朝廷规定,父母亡故,必须守制三年,称为丁忧。
5、玄宗在蜀闻之,拜监察御史,会母丧,得风痹疾,客洪州,南北梗否,逾年诏命不至。
6、由翰林院编修转御史,为人坦白忠厚,居官以廉直称,耿直敢言,无所避,时称“敢讲御史”。
六、关于御史的诗词
<<《水龙吟送张大经御史,就用公九日韵,兼简》>>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即太尉光弼弟)》>> <<《送严黄门拜御史大夫再镇蜀川兼觐省》>>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 <<《奉送李太保兼御史大夫充渭北节度使(即太尉》>> <<《舒御史太夫人挽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