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志的简体是:通志。
通志的拼音是:tōng zhì。注音是:ㄊㄨㄥㄓˋ。结构是:通(半包围结构)志(上下结构)。
通志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通志详细内容】
表达意趣志向。犹通史。自宋·郑樵撰《通志》,后遂成史书的一种体裁。地方志的一种。记载省级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如《畿辅通志》、《四川通志》、《江苏通志稿》。通志[tōngzhì]⒈表达意趣志向。犹通史。自宋·郑樵撰《通志》,后遂成史书的一种体裁。地方志的一种。记载省级地方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如《畿辅通志》、《四川通志》、《江苏通志稿》。
二、基础解释
表达意趣志向。犹通史。
三、网络解释
通志(南宋郑樵著纪传体中国通史)《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中国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为三通之一。也有将其列入百科全书类的。全书200卷,有帝纪18卷、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作者郑樵,一生勤于著述,曾几次献书。《通志》为纪传体,但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除礼、器服、选举、刑等略外,其余各略都有新意。《通志》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元至治元年(1321)摹印元大德本。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本为流行的版本。二十略有单行本。
四、辞典修订版
各省的志书称为「通志」。如《江苏通志》、《湖南通志》等,以别于县志而言。通达其意。《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其后乡亲劝令应命,谧为释劝论以通志焉。」书名。宋郑樵撰,二百卷。仿通史的体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以详述历代的文物制度着称。采摭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至今资为考镜。后人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五、关于通志的成语
一窍通,百窍通 一通百通 普普通通 志志诚诚 暗通款曲 八面圆通
六、关于通志的造句
1、时期,绥远省奉命成立通志馆,专事编纂通志。
2、光绪十七年长顺将军编修的清代末叶吉林省第一部官修的全省通志。
3、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
4、之意,改《通志》为《资治通鉴》,附朕亲笔书序一篇,勉之,励之,钦此。
5、通前通璧兄弟,通志兄弟与通达兄亲如骨肉,自然要留下来打点一切,已全人情,你们且要担待。
6、而《周志》整饬详赡,所以援引独多,并参考了《阮通志》、《戴府志》及他省方志中有载东莞人物治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