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养生为主 治在病先<?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一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评介:黄帝是公元前四千多年时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民族的始祖。姓姬,号轩辕氏。相传他活到100岁,又相传他活了111岁,死于荆山,葬于桥山(今陕西黄县西北《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医药学、养生学至高无上的经典。就养生学和中医学来说,黄帝也可称始祖。黄帝认为,高明的医师不治已生病的人,而着重调教尚未生病的人,如果等疾病发生以后才去救治,那就好比口渴了才想起井,上了战场才想起制造武器,已经太晚了。这种养重于治的观点,颇合现代卫生学、保健学之论,是我国传统养生学的基点。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一一《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一一《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评介:《黄帝内经》的观点不都是黄帝的直接阐述,多半是通过黄帝与臣下的谈话提出来的。对于如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服所养生 清心健体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此寿命之本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雍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一一《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日:营气之道,内[纳]谷为宝。谷入于胃。气传之肺,流溢于中,不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一一《黄帝内经·灵枢·营气第十六》
“黄帝日: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一一《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第三十》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一—《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第四十四》
评介:传统养生还有一个重要分支,即夺即吐纳之术,它研究是如何调整呼吸,特别是如何进行腹式呼吸(气纳丹田),以便健壮体魄,延长寿命。气功养生法也是黄帝开创的。
黄帝认为,气就是生命的本原。人一出生,便有元气流通于身体各部,而且与外界的“天气”(自然之气)互助连通,生生不息。如果元气散了,或与天气无法连通,人便会生病。乃至死亡。黄帝认为,要养气长生,不仅要注意调整呼吸。而且要调节饮食,还要保持血脉运行正常,以便将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入到身体各个部位。
在黄帝看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至生殖遗传系统等都是周而复始的吐故纳新、新陈代谢过程,它们的共同运行构成了人类生命基础,所以。黄帝的养气法不仅仅是吐纳导引的方法,而且有比较广泛的涵义,比较符合现代医学观念。
黄帝的服气养生术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既根据四时变化作相应的调适,以使内和外气平衡。
重视养生 淡看生死
“子之所慎:斋,战,疾。”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一一孔子《论语》
评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为我国儒学始祖,百代师表,对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儒学养生观的首要旨趣便是重视现实的人生,即不作虚无飘渺之想,也不期冀来世。正如孔子所说:“我生平对三件事最为慎重:一是斋戒,二是战争,三是疾病。”孔子重视疾病,重视健康,关心人的现世生存状态。他还重视斋戒,希望通过庄重敬诚的仪式,净化人的心灵,他参与祭祀时,一定要亲自参加,从不找人代替,而且态度十分诚恳,孔子从不盲目信从虚妄之事。《论语》云:“子不语怪、乱、神。”即孔子素耒不讲怪异、强力、乱、神。他的学生子路向他请教如何事奉鬼神之事,他回答说:“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全
弄明白,又怎样知道死后的情形?(日:“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应专心用力于思考有关活人的事情,不要去多想鬼神之事,而只要貌作恭顺便行了,这才是智者的行事”。
益者三乐 君子三戒
“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冥乐,损矣。”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一一孔子《论语》
评介:
孔子信奉的道理可用一个“恕”字贯穿(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对于人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
表现在行为上。便是不放纵自己感情,而对于他人颇有同情心。在克制自己的感情方面,孔子提出三种有益的快乐和三种有害的快乐:以得到快乐和三种有害的快乐: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结交贤明的好友为快乐,这就有益了。如果以骄纵放肆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酒色荒淫为快乐,这就有害了。孔子还主张:“有道德修养的人应当警戒三件事:年轻时,血气未定,要警戒自己不要迷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正旺,要警戒自己不要好胜喜斗;年老了。血气已经衰弱,要警戒自己不要贪求无厌。”
贫而乐道 不讲奢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士志于道,而人之所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是之。不去也。”“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一一孔子《论语》
评介:
孔子衣食住行都很讲究,但主要是顾及礼节,并不追求享受,反对铺排奢华。他曾明确表示:“有德性的人吃饭并不求饱足,居住并不求舒适。”他甚至认为,“不讲道德的人自然不能长期安于贫困,也就不可能长期处于快乐之中(子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贫,不可以长快乐。”)”。他还说:“读书人应该一心追求真理,如果认为穿粗衣、吃粗饭可耻,那就不值得同他谈论了。”在孔子看来,人一奢侈必然显得倨傲,生活节俭则不免显得寒伧。与其显得倨傲,不如显得寒伧。因此,与奢华相比,有道德的人宁可甘守贫困。
孔子当然不喜欢贫困。只是认为求取富贵不能丢弃真理,人个有志,他的志向是保持自己的人格。“财富如能求得的话,就是给人赶车那样的贱役我也可去做;如果求取不来。我还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子日:“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爱,从吾所好。”)!富裕与贵盛,是人人所向往的,但是如果用不道德的方法求取它,不值得让人安然享受,贫穷与微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因自己的过失造成的贫贱处境,也用不首为此发愁。”正因为孔子能通达地看待富贵与贫贱,所以他认为高尚的人处于贫闲之中也自有快乐。
避害全身 各方养生
“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
“喜邪?毗于阳;大恕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
“平易恬谈,则忧息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一一庄子《养生主》
评介:
庄子,名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养生学的始祖,所著十余万言,其《养生学》《达生》等篇为道家养生的基本读物。
庄子关于养生的精辟见解极多,下面精选几则:
关于身体与外物、生命与肉体的关系。庄子指出:”养护肉体必须依赖外物的滋养,有人虽滋养有余而身体却养护不好;要维持生命必须先养护好肉体,但有人肉体虽存而生命意味已夭亡。“这就说明人不能不重视滋养,不能不注意养护身体,但仅此不足言养生。
关于练气养生。道家讲求气功,老子、庄子是始作俑者。庄子认为,古代有修养的人,他的呼吸特别深沉。有修的人呼吸周流全身,普通人的呼吸只能限于咽喉之间(“古之真……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庄子还说:“借助调整呼吸,吐出废气吸取新气,像熊那样或像鸟那样屈体伸肢,一心只追求长寿,这是修习道术实行导引的人,也可谓重视养生的人。”
关于善养生者必能避害,庄子说:“真正有道德的人,火不能烧死他,水不能淹死他,天气的变化不能伤害他,野兽和飞禽也不能损伤他。这并不是说他可以经受住各种侵害,而是说他能够察觉安全和危险,通达祸患和福祉之所由来,小心地决定自已的行为举止。所以外物不能加害于他(“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兽弗能贱。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避害虽属流消极防范,却是养生不能忽略的一个方面,要想养寿长生,还真得积极地主动躲避危害。但同时,庄子也指出,真正的隐士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正确揣摩时势,作出抉择。可见养生者所要避免的危害。不仅是自然界的,更是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因而避害同消极保全自身不是一回事,而是智者哲人的理性行为。
关于人的内心感情波澜对养生的影响。庄子还认为,喜,则阳气过盛,就好象天气过冷过热一样,对人的身体皆有损伤。只有平易恬淡才利于养生。人若做到了平易恬淡,那么忧患等思虑就不能侵入内心,外界的邪气也就无法伤及身体,于是人便能做到内德而精神无损。
关于善于养生者淡薄俗世荣利的追求,庄子指出:“古代所谓得志的人,不是指做,指的是其他事物可以增添他内心的自足自乐I“古人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无以益其乐而已矣。”)”真正善于养生的人连自己的生死寿天也会忘却,也就是说,他不会为养生而有意去养生,而只是一切顺应自然。在庄子看来,为实现一定追求的人,不会顾念自己的身体;一心追求长寿的人,不会强求谋利;真正得道的人,则一切思虑都没有。(“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关于人生应知足长乐。庄子认为,人的生命历程,始终伴随着忧患。所谓长寿的人,不过是忧患怀着较为长久些,一时未及死去而已,那又何必为此苦恼呢!因此,人应有乐观精神,不应有过多的忧虑。
张金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