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魟是食用鱼类和观赏鱼类,尾刺有毒腺,是危险的海洋生物。为暖温性近海底栖中小型次要经济鱼类。
赤魟个体较大,海洋中最大个体重可达65-70公斤,一般多为5-8公斤左右;淡水中常见个体全长约50-70厘米,重1.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卵胎生。尾刺基部有毒腺,被刺后引起剧痛。油、肝及尾刺可入药。体平扁,亚圆盘状,尾极细长,鞭状,其前部有扁平尾刺。眼小。具喷水孔。胸鳍甚宽。鳃孔5对,与口、鼻同位于腹面。成体背正中至赤魟尾刺具1纵行结刺。体赤褐色。体盘背面正中有一纵行结刺,在尾部的较大;肩区两侧有1或2行结刺。尾前部宽扁,后部细长如鞭,其长为体盘长的2-2.7倍,在其前部有1根有锯齿的扁平尾刺,尾刺基部有一毒腺。在尾刺之后,尾的背腹面各有一皮膜,腹面较高且长。
赤魟体盘背面赤褐色,边缘略淡;眼前外侧、喷水孔内缘及尾两侧均呈桔黄色,体盘腹面乳白色,边缘桔黄色。尾不达体盘前后径2倍。体背污褐色,腹面淡黄色,边缘较深色。体长可达200厘米。
赤魟属底栖鱼类,常匍伏于江河深潭,夜间活动。以软体动物为食。大者15kg。赤魟尾刺有毒。活体常挥动尾部进行刺击,人捞捕或处理鱼货时常被刺伤。
赤魟常居住于底质为泥沙的深潭中,多在夜间活动,主要以小鱼、小虾及软体动物为食。常栖息在湄公河沿岸、东南亚地区,栖息水深为5~100米。
栖息于近海泥底质海域。以底栖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为食。尾部具毒棘,易伤人。卵胎生,最多可一次生10尾小魟。赤魟亦是可卵胎生的鱼类,春季交配,秋季产卵,每产7、8个,母鱼有护仔现象。黄貂鱼每次最多同时孕育13条小生命。母黄貂鱼在交配后,可将异性精液在体内储藏数年之久,并在需要的时候才“自我受孕”。
赤魟在世界自然保护红名单濒危程度排名中属于易危,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因此种群数量不详。
由于尾刺两侧倒生锯齿,刺入皮肉再拔出时,尾刺两侧锯齿往往使周围组织造成严重裂伤,而尾刺毒腺分泌的毒液则使患者立即发生剧痛、烧灼感,继而全身阵痛、痉挛。创口很快变成灰色,苍白,然后周围皮肤红肿,并伴有全身症状,如血压下降、呕吐、腹泻、发烧畏寒、心跳加速、肌肉麻痹,甚至死亡。如果及时治疗还好。若治疗不当,数天后仍可复发,且有后遗症,如伤及手指,则手指强直,不能屈弯。
据1995年的《危险海洋生物—野外急救指南》,黄貂鱼是目前所知体型最大的有毒鱼类,尾部可达37公分长。如被刺到胸腔,会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特别是心脏部位受伤的话,需紧急开刀,不过伤及心脏通常都难逃一死。澳大利亚的鳄鱼猎手欧文就是命丧黄貂鱼。
美国一名生物学家最近在柬埔寨河流中捕到的一条长达6英尺(约1.83米)的黄貂鱼。但是如果你认为它是最大的淡水鱼,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据说在柬埔寨的河里有长达14英尺(约4.3米)的巨型黄貂鱼。
巨型淡水黄貂鱼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没有人知道这种鱼是如何生存的,它们适合的栖息地,甚至它们是否会冒险进入海洋,它们常见的近亲物种等, 我们都无从得知。这种古代的鱼在几百万年的进化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身长5米重达600千克。它们身体颜色为棕色至灰色,形状宽且扁平,拥有一条长长的、类似鞭子的尾巴。巨型黄貂鱼常出现在泰国、婆罗洲、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河流系统里。它们常常将自己埋葬在沙子里或淤泥河底,通过身体顶部的洞或 者喷水孔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