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耳草,性寒,味微苦。归肺经、胃经。那么,虎耳草有什么功效?虎耳草的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看虎耳草的功效与作用。
【药材名称】虎耳草
【拼音】Hǔ ěr Cǎo
【别名】石荷叶(《纲目》),金线吊芙蓉、老虎耳(《生草药性备要》),系系叶(《简易草药》),天荷叶、金丝荷叶(《现代实用中药》),丝棉吊梅(《中国药植志》),耳聋草、猪耳草、狮子草(《福建民间草药》),金钱荷叶(《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金线莲(《江西民间草药》),石丹药(《四川中药志》),佛耳草、丝丝草、蟹壳草、搽耳草、猫耳朵(《湖南药物志》),耳朵草(《闽东本草》),红丝络、红线草、红线绳、水耳朵、月下红、金丝草、耳朵红、铜钱草(《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履巉岩本草》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的全草。全年可采。但以花后采者为好。
【化学成分】含生物碱、钾及氯化钾、熊果酚甙。其叶绿体中所含的酚酶能将顺式咖啡酸氧化为相应的邻位醌,后者经自然氧化而生成马栗树皮素。
【性味】①《履巉岩本草》:"性凉,有毒。"
②《纲目》:"微苦辛,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止血。主麻疹,高热,咳嗽,中耳炎,支气管炎,咯血,吐血,皮肤过敏,月经不调,腮腺炎,乳腺炎,无名肿毒,毒蛇咬伤,皮肤溃疡,湿疹,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捣敷;或捣汁滴耳。
功用主治
祛风,清热,消肿,解毒。治咽喉肿痛,口疮,赤眼,目翳,正、偏头痛,牙痛,风湿,哮喘,淋、浊、崩、带,疔疮肿毒,跌打,烫伤。
《分类草药性》:"解毒。治蛇伤,诸淋,涂火疔疮,泡酒扫毒除肿。"
《中国药植志》:"治喉痛,跌打损伤。"
《贵州民间方药集》:"新鲜果实液汁点眼,可治眼热,去眼翳;全草,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腰酸背痛;外治蛇咬伤,汤火伤,疔疮。"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偏正头痛,牙痛。"
《贵阳民间药草》:"祛风清热,治劳伤腰痛,咽痛口糜。"
《四川中药志》:"治遗精,崩症及寒湿带下而虚弱者。"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3钱;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掺。
选方
治咽喉肿痛,白口疮:佛顶珠为极细末,吹在患处。
治跌打损伤或久坐腰酸腰痛:佛顶珠一两,仙桃草五钱,乱头发一钱。泡酒半斤。一天二次,每次服量不超过一两。
治咯血:佛顶珠三钱。炕干研末兑酒吞。
治五淋白浊:佛顶珠一两,苦竹一两。白糖一两,加水三小碗,煎汤二碗,一剂三次分服。(方以下出《贵阳民间药草》)
治风湿关节痛:佛顶珠五钱。煎水服。(《贵州草药》)
治偏正头痛、牙痛、风火赤眼:点地梅三钱至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治哮喘:鲜天星草-至二两。水煎服。(《云南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