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调查显示:钙产品分次服用的效果,要比单次大剂量服用效果更好。同样是碳酸钙,每片600毫克的钙,不如每片200毫克钙吸收好。一次性服用大剂量的钙,人体无法很好的吸收,反而会使钙的吸收率下降。并不是钙含量越高钙片就越好。接下来一起看看补钙会有哪些误区吧!
误区一:钙含量越高,钙片就越好
按照人们的一般看法,好像是含钙量越高的钙片就越好,这其实是一种误识。不同形式的钙含钙量原本就不同,例如葡萄糖酸钙的含钙量为9%,而乳酸钙为13%,这并不能作为钙片优劣的判断标准。
事实上,人体肠道对钙元素的吸收率是有限的,并不是补多少就吸收多少。不同的钙片之所以钙含量不同,主要是与所含钙的溶解度不同,通常越是钙含量高的钙片,溶解度就越低,反之则溶解度就越高。因而,无论钙片中的钙含量多与少,其在肠道的被吸收率、利用率都大致相同。因此,人们在选择钙片时,无需太多顾及钙含量的高低。
如此看来,近期有人将多种钙片进行钙含量对比,就对产品做出优劣判断,明显不够专业负责。
误区二:钙片吸收的好坏,简单实验就能体现
大家对于钙片的选择,一般都集中在“钙含量”和“钙吸收率”两个方面。有媒体调查中,通过让实验鼠吃钙片,然后观察实验鼠血液中钙离子的变化,用来判断钙片的钙吸收率,得出不同品牌钙片吸收率的排序。
相关专家表示,钙的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且与人的个体状态密切相关。人的胖瘦、年龄、饥饿与否,甚至肠胃状况都会对钙吸收率产生影响。在同样的条件下,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钙制剂的吸收率差别并不是很大。单纯强调某种钙片的吸收率高,反而有夸大宣传之嫌。
而我们回头看“实验鼠吃钙片”的数据,各品牌产品喂食的样品钙含量原本就不相同,这样的实验方案本身就不科学。另一方面,实验中所用的血清钙离子浓度法来评价吸收率,在科学界显得有些过时。对比当下普遍采用的同位素法进行吸收率检测,该方法容易造成实验结果片面且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
误区三:钙含量不是最高,同等价位钙片性价比就低
因为钙含量不是最高,价格也不低,就判断买哪种钙片不划算,初看之下会觉得是源于性价比考虑,但是真正了解保健品市场的消费者就知道,不该如此简单去判定一款钙片的性价比。
对比钙含量,钙片的性价比应更多的考虑钙片的配方设计。事实上,一个钙片若加入了酪蛋白磷酸肽、维生素D、维生素C等其他功能因子,自然会比没有这些元素的钙片价格高。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食物都可以补钙,我们没有必要花大量的金钱去买补钙产品,那吃什么呢?
牛奶
营养分析:牛奶营养丰富,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而且钙磷比例非常适当,利于钙的吸收。故牛奶被称为最"接近完美的食品",最理想的天然食品。
豆类食品
营养分析:豆类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大多豆类都含有数量可观的钙质。但妈妈请紧记,一岁以后的幼儿才能喝豆浆,防止一次喝得过多,以免蛋白质过敏。
海带
营养分析:海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蔬菜,不但富含钙元素与碘元素,有助于甲状腺素合成。此外海带还含有优质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食品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