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4月26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中国保健养生自古以来就有传承,其先后经历的层次有哪些?
1. 中医养生经历了三个主要层次的演变,每个层次都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保健养生的理解和实践。
2. 在古代,养生主要关注身体的锻炼和气血的流通,通过适度运动和休息来维护健康。
3. 古人遵循动养与静养之道,动静结合,以保持身体的活力和精神的安宁。
4. 食养和居养也是古代养生的重要方面,均衡饮食、合理安排生活,以促进身体健康和长寿。
5. 心理养生在近代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调摄情志和修养德行成为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
6. 情绪的适度表达和道德行为的修养,有助于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从而预防疾病。
7. 当代的哲学养生观念强调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视角,倡导超然物外的心态和淡定的生活态度。
8. 王夫之的“六然”、“四看”养生观,反映了哲学养生高层次的理解和实践,指导人们在面对各种生活情境时保持平和的心态。
9. 保健养生的高层次境界,要求人们在面对大事、逆境、喜悦和群行时,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智慧的选择。
通过这样的历程,中国保健养生从古代的生理养生,到近代的心理养生,再到当代的哲学养生,形成了一个连贯的发展脉络,不断深化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