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来藏(梵文:?????????; 音译: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如来)与garbha(藏)组成,意为:含藏如来的一切功德,得以出生如来的意思。如来藏,又称如来胎,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的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 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众生贪嗔烦恼的身中、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此又称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藏。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如《胜鬘经·法身章》曰:“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如来藏与佛性为同一意义,佛性可说是“佛的本质”,或者说是“佛的本性”。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本性,因此众生皆具有成佛的势能,未来皆能成佛。佛性即是如来藏,或称为“如来胎”——藏如来的东西,所藏的是“如来之胎儿”。当然这是一种譬喻,意指为烦恼所缠的众生,人人皆具有未来成为如来的如来智。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如来藏是什么意思9
如来藏(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 音译: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与garbha组成。)
如来藏一词,最早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词而多名:阿赖耶识丶真如丶异熟识丶无垢识丶藏识丶了义丶第一义谛丶胜义谛、真心丶实相心丶自性弥陀丶自心如来丶本际丶此经丶持身识丶庵摩罗识、法身等,在阿含诸经中又名心丶识或意。阿赖耶(梵文音译ālaya),意为:能藏。
“如来藏”一词,在大乘、二乘经典中都存在。阿含系列经典中的《央掘魔罗经》不断地宣说,多达54处。大乘经典里面更是随处可见:《华严经》中有10处提到“如来藏”;在《大宝积经》的卷119有23处提到;《大般涅槃经》有8处;《大方广如来藏经》有23处;《楞伽经》有23处;《楞严经》有32处。以“真如”查询,单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有11224处。另外,在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中就有103处提到“阿赖耶识”。
如来藏具有不生不灭的体性,不以修得,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即指如来藏;亦即禅宗参禅之一念慧相应证悟的标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大乘佛菩提皆以如来藏为核心而演说;涅槃和了义中观亦依如来藏而演述。
若否定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若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等于是在否定因果律的,可是因果律明明是在法界中存在的。如来藏是法界实相,是佛法的根基,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一切修行皆离不开如来藏。
如来藏是有情的第八识,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识。人间有情八识具足,除残疾人士。八识可分成三类,谓:眼识丶耳识丶鼻识丶舌识丶身识丶意(即意识),又称前六识,借助浮尘根和胜义根各自了别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丶法尘;第七识意根,是无色根,是心,非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丶意处丶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第八识如来藏,是前七识的具有依,是世间万法的根本,记录众生的心行和业种,执持色身。众生意根末那识与如来藏如影相随,流转生死。
依修行次第而有不同名称,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
大乘佛法的修行极漫长,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丶十住丶十行丶十回向丶十地丶等觉丶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地*佛道的修证。又可以依序分成:真见道丶相见道丶通达位等层次。真见道者(证悟如来藏而明心)位在第七住;相见道位始从第七住位之住心开始,终於第十回向位满心;通达位则是*相见道位智慧与福德后,进修大乘慧解脱果,再依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名为初地入地心菩萨。
如来藏,在不同位阶依其种子的转变而有不同名称。在三转*里面所讲的阿赖耶识丶异熟识丶无垢识都是指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有能藏丶所藏丶执藏的体性,故名阿赖耶;所以只要把能藏丶所藏丶执藏的体性灭除了(也就是灭除执藏三界生死种子的作用),七地满心时阿赖耶识就改名叫作异熟识,只改其名不改其体。这在唯识学所说的就叫作「灭阿赖耶」,是灭掉阿赖耶识的名字,而不是灭掉阿赖耶识本体。然而,异熟识里面,他有种子的变易生死,所以只要把种子的变易生死灭除了以后(成佛时),异熟识就改名叫作无垢识。 由此可知,三转*所讲的阿赖耶识丶异熟识丶无垢识,指的都是同一个心体——如来藏。
经典中明白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真如。
(佛云:)「大慧!愚痴凡夫不觉不知,执着诸法,刹那不住,堕在邪见而作是言:『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来藏故。」
实相心如来藏,有不同的体性。
如来藏的第一个体性叫作“非断非常”,是说如来藏心体无始劫前就存在,至未来而不坏灭,众生受异熟果报就有异熟生使得如来藏中含藏的种子继续流注变异。
第二个特性叫作“非空非有”,是指如来藏他有真实的体性,所以叫作非空。他又没有一个具体的形相,如虚空无形无相,所以叫作非有。
第三个体性叫作“不生不灭”。如来藏的本体永远不会坏。如《心经》就有“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之大家所熟知的章句。
第四个如来藏的体性叫作“非一非异”。我们这个五蕴色身,是如来藏所出生,但是不能说这个五蕴就是如来藏,因为如果五蕴就是如来藏的话,那我们老死之后,这个如来藏也应该坏掉啦!如来藏却不坏,所以就叫作非一。但是离开了这五蕴,也找不到如来藏的所在。所以说五蕴跟如来藏是和合似一,因此说叫作非一非异。此即《杂阿含经》所言:“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第五个体性叫作“非有变易丶非无变异”。是说如来藏心体,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我们身在六道中的那一道他都是清净性,所以叫作非有变异;但是在这个心体不变异当中,他所含藏的善恶染净丶有漏无漏法种,会有生灭增减的变化,所以叫作非无变异!
第六个体性叫作“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如来藏他离六尘的见闻觉知,在六尘当中没有分别性,所以说他叫作非有作用。那大家听了会疑惑:那他是不是跟石头跟木头一样,反正都没感觉啊?不是。因为即使我们睡着了,他同样不停地在运作。没有如来藏,众生眠熟无梦意识断灭后将不会醒来。
唯如来藏(阿赖耶丶庵摩罗识)异熟性故,其体永不坏灭而内容有变易丶有作用,故成佛时能变为真如,故非常非断。如来藏於五位中及无馀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无常。不生灭之主体识中,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故非是常,故有作用。唯如来藏非有变易(主体自在丶不生灭丶不增减故),非无变易(内有异熟果种及修道清净法种流注变易故)。非有作用(离六尘见闻觉知而於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故,醒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故唯如来藏非常非无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名为中道实相,余者皆非。
实证如来藏者,现观如来藏运行中所显示之真实与如如自性故,实相般若智慧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万法悉依如来藏之妙真如性而生而显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亦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
“如来藏”从因地一直到佛地,都是“无有和合”性,不会合并。世间一切法,有和合性,便有增减,便有生灭的体性,然而诸佛体性同一,皆无所得,皆无所失,从无始以来,便是无有增减,便是不生不灭,尽未来际还是“无得无失”丶“无有增减”,永“无有和合”, 所以永远无法让谭崔人喜欢的“萨陲金刚界”幻梦成真。
圣 玄奘菩萨为广宣如来藏的唯识种智,造《成唯识论》,在申论的就是:成和唯识。成什么而唯识呢?是说成就一切世间法丶一切出世间法,唯有以这个如来藏为主的八个识(才能成就)。这个世间法指的就是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蕴十八界,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蕴十八界,都是由这第八识如来藏借由所含藏的业种的内涵,如实地去变现六道有情的种种五蕴身:人丶饿鬼道丶地狱道丶畜生道丶或是天界五蕴身。所成就的五蕴身都与他的业种相称丶相应,所以能成就因果。
如来藏功德难可思议: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丶性自性丶相性自性丶大种性自性丶因性自性丶缘性自性丶成性自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
欲知其详,请参考《楞伽经详解》。依经典实修,次第增上,方能亲自体验如来藏的不可思议功德,至佛地时,如来藏究竟清净成无垢识,显现大圆镜智,如来藏的功德全部显发。《八识规矩颂》中“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即是阐述此道理。
如来藏是什么意思9
如来藏(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 音译: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与garbha组成。)
如来藏一词,最早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词而多名:阿赖耶识丶真如丶异熟识丶无垢识丶藏识丶了义丶第一义谛丶胜义谛、真心丶实相心丶自性弥陀丶自心如来丶本际丶此经丶持身识丶庵摩罗识、法身等,在阿含诸经中又名心丶识或意。阿赖耶(梵文音译ālaya),意为:能藏。
“如来藏”一词,在大乘、二乘经典中都存在。阿含系列经典中的《央掘魔罗经》不断地宣说,多达54处。大乘经典里面更是随处可见:《华严经》中有10处提到“如来藏”;在《大宝积经》的卷119有23处提到;《大般涅槃经》有8处;《大方广如来藏经》有23处;《楞伽经》有23处;《楞严经》有32处。以“真如”查询,单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有11224处。另外,在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中就有103处提到“阿赖耶识”。
如来藏具有不生不灭的体性,不以修得,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即指如来藏;亦即禅宗参禅之一念慧相应证悟的标的。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大乘佛菩提皆以如来藏为核心而演说;涅槃和了义中观亦依如来藏而演述。
若否定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若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等于是在否定因果律的,可是因果律明明是在法界中存在的。如来藏是法界实相,是佛法的根基,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一切修行皆离不开如来藏。
如来藏是有情的第八识,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识。人间有情八识具足,除残疾人士。八识可分成三类,谓:眼识丶耳识丶鼻识丶舌识丶身识丶意(即意识),又称前六识,借助浮尘根和胜义根各自了别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丶法尘;第七识意根,是无色根,是心,非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丶意处丶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第八识如来藏,是前七识的具有依,是世间万法的根本,记录众生的心行和业种,执持色身。众生意根末那识与如来藏如影相随,流转生死。
依修行次第而有不同名称,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
大乘佛法的修行极漫长,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丶十住丶十行丶十回向丶十地丶等觉丶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地*佛道的修证。又可以依序分成:真见道丶相见道丶通达位等层次。真见道者(证悟如来藏而明心)位在第七住;相见道位始从第七住位之住心开始,终於第十回向位满心;通达位则是*相见道位智慧与福德后,进修大乘慧解脱果,再依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名为初地入地心菩萨。
如来藏,在不同位阶依其种子的转变而有不同名称。在三转*里面所讲的阿赖耶识丶异熟识丶无垢识都是指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有能藏丶所藏丶执藏的体性,故名阿赖耶;所以只要把能藏丶所藏丶执藏的体性灭除了(也就是灭除执藏三界生死种子的作用),七地满心时阿赖耶识就改名叫作异熟识,只改其名不改其体。这在唯识学所说的就叫作「灭阿赖耶」,是灭掉阿赖耶识的名字,而不是灭掉阿赖耶识本体。然而,异熟识里面,他有种子的变易生死,所以只要把种子的变易生死灭除了以后(成佛时),异熟识就改名叫作无垢识。 由此可知,三转*所讲的阿赖耶识丶异熟识丶无垢识,指的都是同一个心体——如来藏。
经典中明白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真如。
(佛云:)「大慧!愚痴凡夫不觉不知,执着诸法,刹那不住,堕在邪见而作是言:『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来藏故。」
实相心如来藏,有不同的体性。
如来藏的第一个体性叫作“非断非常”,是说如来藏心体无始劫前就存在,至未来而不坏灭,众生受异熟果报就有异熟生使得如来藏中含藏的种子继续流注变异。
第二个特性叫作“非空非有”,是指如来藏他有真实的体性,所以叫作非空。他又没有一个具体的形相,如虚空无形无相,所以叫作非有。
第三个体性叫作“不生不灭”。如来藏的本体永远不会坏。如《心经》就有“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之大家所熟知的章句。
第四个如来藏的体性叫作“非一非异”。我们这个五蕴色身,是如来藏所出生,但是不能说这个五蕴就是如来藏,因为如果五蕴就是如来藏的话,那我们老死之后,这个如来藏也应该坏掉啦!如来藏却不坏,所以就叫作非一。但是离开了这五蕴,也找不到如来藏的所在。所以说五蕴跟如来藏是和合似一,因此说叫作非一非异。此即《杂阿含经》所言:“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第五个体性叫作“非有变易丶非无变异”。是说如来藏心体,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我们身在六道中的那一道他都是清净性,所以叫作非有变异;但是在这个心体不变异当中,他所含藏的善恶染净丶有漏无漏法种,会有生灭增减的变化,所以叫作非无变异!
第六个体性叫作“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如来藏他离六尘的见闻觉知,在六尘当中没有分别性,所以说他叫作非有作用。那大家听了会疑惑:那他是不是跟石头跟木头一样,反正都没感觉啊?不是。因为即使我们睡着了,他同样不停地在运作。没有如来藏,众生眠熟无梦意识断灭后将不会醒来。
唯如来藏(阿赖耶丶庵摩罗识)异熟性故,其体永不坏灭而内容有变易丶有作用,故成佛时能变为真如,故非常非断。如来藏於五位中及无馀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无常。不生灭之主体识中,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故非是常,故有作用。唯如来藏非有变易(主体自在丶不生灭丶不增减故),非无变易(内有异熟果种及修道清净法种流注变易故)。非有作用(离六尘见闻觉知而於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故,醒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故唯如来藏非常非无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名为中道实相,余者皆非。
实证如来藏者,现观如来藏运行中所显示之真实与如如自性故,实相般若智慧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万法悉依如来藏之妙真如性而生而显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亦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
“如来藏”从因地一直到佛地,都是“无有和合”性,不会合并。世间一切法,有和合性,便有增减,便有生灭的体性,然而诸佛体性同一,皆无所得,皆无所失,从无始以来,便是无有增减,便是不生不灭,尽未来际还是“无得无失”丶“无有增减”,永“无有和合”, 所以永远无法让谭崔人喜欢的“萨陲金刚界”幻梦成真。
圣 玄奘菩萨为广宣如来藏的唯识种智,造《成唯识论》,在申论的就是:成和唯识。成什么而唯识呢?是说成就一切世间法丶一切出世间法,唯有以这个如来藏为主的八个识(才能成就)。这个世间法指的就是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蕴十八界,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蕴十八界,都是由这第八识如来藏借由所含藏的业种的内涵,如实地去变现六道有情的种种五蕴身:人丶饿鬼道丶地狱道丶畜生道丶或是天界五蕴身。所成就的五蕴身都与他的业种相称丶相应,所以能成就因果。
如来藏功德难可思议: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丶性自性丶相性自性丶大种性自性丶因性自性丶缘性自性丶成性自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
欲知其详,请参考《楞伽经详解》。依经典实修,次第增上,方能亲自体验如来藏的不可思议功德,至佛地时,如来藏究竟清净成无垢识,显现大圆镜智,如来藏的功德全部显发。《八识规矩颂》中“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即是阐述此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