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就是指通 过各种方法 颐养生命、 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从而达到延 年益寿的一 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 重在整体性 和系统性, 目的是预防 疾病,治未 病。中医理 论的著名代 表作品是《 黄帝内经》 。2008 年6月7日 ,中医养生 经批 准列入第二 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2 023年4 月26日, 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发布 《中医养生 保健服务规 范(试行)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徐文兵:对于养生来说,方向比方法更重要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举足轻重的著作,不仅对于后世医家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之中,渗透了许许多多关于日常生活的指导。《黄帝内经》其实是给了我们一把钥匙。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一个方法,一个思路,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比给你一点东西更实惠。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但其实多是不肖子孙。
什么叫不肖呢?古人讲「肖」是相像的意思。比如说我们画一幅肖像,如果比较传神,叫「惟妙惟肖」。但是我们现在,除了长得像祖先以外,我们的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已经跟他们相去甚远了。所以,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传统。
现在我们就以《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为线索,来看看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认识自然、认识人体,以及怎么去 养生 、保健、治疗的。
养生 首先是找对方向
养生 之道,首先要了解人或自然的本性,由此才能明确方向,知道往哪儿努力。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情去 养生 ,而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什么叫 养生 ?当你养一盆花的时候,要先了解它的本性是什么,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情去养。你觉得它渴了就浇水,你觉得它饿了就施肥,最后植物都死了,花盆摞了一堆。所以说,养生 的基本要求是,你要了解它的本性。
「 养生 之道」的「道」指的是方向。「道」字上面是「首」,代表人的头,底下是「之」,代表方向。我们说的 养生 之道,就是要掌握人或者自然的本性,知道要往哪努力。黄帝意识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岐伯请教。
他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意思是,我听说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都能活一百多岁,而且他们的动作一点都不显得衰弱。
古人的行文用字,和我们不大一样。我们现在都是说动作。什么叫「动」,什么叫「作」呢?繁体字的「动」是这么写的:动,左边是重,右边是力。它指的是用我们的脚发力。「重」的左边加一个「足」,就是「踵」,脚后跟的意思。道家还有个说法叫「踵息」,意思是说脚后跟也会呼吸。我们都知道,练武功的时候,脚尖一挑,脚后跟发的力全部到全身。我们在练一些内家功,如太极拳的时候,有一个要求叫「力由足底起」。当脚后跟着地的时候,力量能通过脊柱传遍全身。所以说,动是指动脚。而作呢,是五指张开,是指动手。「作业」「作品」「作坊」等指的都是动手。
黄帝观察到,当时的人年纪不到五十,手脚就不那么灵活了。就是说,动作的频率、幅度、力量都衰弱了。
「衰」是古人专门描写人的力、气、色的词。我们说人年老色衰,指的就是这种感觉。为什么人一上了年纪,手脚活动就不太灵便了呢?蜥蝎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变色,还把小尾巴自断下来逃生,这是舍去末端梢节来保护身体。人也是这样。当气血不足的时候,他会先保证身躯的气血供应。同时,流向四肢末梢的气血就减弱了。人老先老腿,这是黄帝观察到的现象。
这就又引出两个字:身和体。身是指躯干,体是指肢末梢。我们经常说有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就是不动胳膊不动腿。身和体,谁更重要呢?毫无疑问是身。
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现代人经常去健身房,真的是去健「身」吗?
「健身」不同于「健体」
现代人经常去健身房,是去健身还是健体?是合乎 养生 之道还是舍本求末?
现在我们发现,50岁左右猝死的人很多。为什么呢?黄帝提到,当时的人到了50岁,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气血收回来,供应身,舍了体。现在我们有手段了,有健身房了,手脚不灵便的时候就去锻炼,强迫气血从身分流到四肢。他们的动作看上去很矫健,可是哪里虚了呢?心虚了,供应心脑的气血不够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不是「动作皆衰」,就是容易猝死,呈现两个极端。
因此,健身房应该叫健体房。
我们为什么容易活动胳膊腿呢?因为它是随意肌,想怎么动,随着意识就可以动。可是身躯里面的脏腑,它的工作能随你的意吗?你说我心跳快一点吧,胃蠕动快一点吧,它听你的吗?它是不随你的意的。那它随什么?道法自然。它有另外一套系统控制。你放弃刻意,达到一种忘我状态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
我们中国传统的健身方式,不是健身房跑步机那套,而是站桩。站着像个桩子一样,手脚都不动。可是这时,所有的胃肠开始蠕动了,这才叫健身。
现代人为什么不懂得去健身呢?因为他活得太刻意了。他不愿放弃后天的那一套东西,所以道和自然就回不来。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回归到自然。
随着自然的节拍
黄帝问:我发现,现在的人们「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这是为什么呢?他接着问:「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时,就是时间的时。不是指小时,而是指季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个「时节」指的就是季节。
中医讲四时阴阳,讲的是四季。《黄帝内经》为什么说四季不同了呢?我们再看前一句话:「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这说明那时一岁有几个季节啊?上古时期,中原包括四川地区,都是很温暖、很湿润的地方。
我们之所以把 历史 称为春秋,原因在于在上古时期,季节只有两季,*、秋。到后来,气候变化出现了四季。所以黄帝说,是不是我们现在有了四季,和古代不同,才导致了我们现在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温带和热带的植物是不一样的,热带的植物早熟。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吃的东西与温带的人不一样。气候不一样,导致生理的变化。
「世」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说世界、人世、世道,「世」字是一个十和一个二十(廿),加起来就是三十。一世是三十年。《黄帝内经》认为,男人到了30岁左右,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生孩子是最好的。所以我们说一世人,正好隔三十年,所谓的代沟,也是从这里得来的。到了唐朝,李世民要避讳「世」,就用「代」来代替。有些人为了早抱孙子,让孩子不到二十就结婚生育,一世慢慢就缩短了。所以这个「时世异耶」,一是讲天时的变化,一是讲人世的变化。
到底是天时人世变化产生这种影响,还是我们失去了顺应时世变化的那种能力?
黄帝的问题很深刻,也值得我们现世的人去思考、去讨论。
徐文兵:对于养生来说,方向比方法更重要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举足轻重的著作,不仅对于后世医家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之中,渗透了许许多多关于日常生活的指导。《黄帝内经》其实是给了我们一把钥匙。古人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一个方法,一个思路,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比给你一点东西更实惠。
下面进入正文部分:
(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但其实多是不肖子孙。
什么叫不肖呢?古人讲「肖」是相像的意思。比如说我们画一幅肖像,如果比较传神,叫「惟妙惟肖」。但是我们现在,除了长得像祖先以外,我们的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已经跟他们相去甚远了。所以,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逐渐回归到自然,回归到传统。
现在我们就以《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为线索,来看看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认识自然、认识人体,以及怎么去 养生 、保健、治疗的。
养生 首先是找对方向
养生 之道,首先要了解人或自然的本性,由此才能明确方向,知道往哪儿努力。我们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情去 养生 ,而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什么叫 养生 ?当你养一盆花的时候,要先了解它的本性是什么,不能顺着自己的心情去养。你觉得它渴了就浇水,你觉得它饿了就施肥,最后植物都死了,花盆摞了一堆。所以说,养生 的基本要求是,你要了解它的本性。
「 养生 之道」的「道」指的是方向。「道」字上面是「首」,代表人的头,底下是「之」,代表方向。我们说的 养生 之道,就是要掌握人或者自然的本性,知道要往哪努力。黄帝意识到了现实存在的问题,向老师岐伯请教。
他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意思是,我听说在远古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都能活一百多岁,而且他们的动作一点都不显得衰弱。
古人的行文用字,和我们不大一样。我们现在都是说动作。什么叫「动」,什么叫「作」呢?繁体字的「动」是这么写的:动,左边是重,右边是力。它指的是用我们的脚发力。「重」的左边加一个「足」,就是「踵」,脚后跟的意思。道家还有个说法叫「踵息」,意思是说脚后跟也会呼吸。我们都知道,练武功的时候,脚尖一挑,脚后跟发的力全部到全身。我们在练一些内家功,如太极拳的时候,有一个要求叫「力由足底起」。当脚后跟着地的时候,力量能通过脊柱传遍全身。所以说,动是指动脚。而作呢,是五指张开,是指动手。「作业」「作品」「作坊」等指的都是动手。
黄帝观察到,当时的人年纪不到五十,手脚就不那么灵活了。就是说,动作的频率、幅度、力量都衰弱了。
「衰」是古人专门描写人的力、气、色的词。我们说人年老色衰,指的就是这种感觉。为什么人一上了年纪,手脚活动就不太灵便了呢?蜥蝎遇到危险的时候会变色,还把小尾巴自断下来逃生,这是舍去末端梢节来保护身体。人也是这样。当气血不足的时候,他会先保证身躯的气血供应。同时,流向四肢末梢的气血就减弱了。人老先老腿,这是黄帝观察到的现象。
这就又引出两个字:身和体。身是指躯干,体是指肢末梢。我们经常说有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就是不动胳膊不动腿。身和体,谁更重要呢?毫无疑问是身。
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现代人经常去健身房,真的是去健「身」吗?
「健身」不同于「健体」
现代人经常去健身房,是去健身还是健体?是合乎 养生 之道还是舍本求末?
现在我们发现,50岁左右猝死的人很多。为什么呢?黄帝提到,当时的人到了50岁,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把气血收回来,供应身,舍了体。现在我们有手段了,有健身房了,手脚不灵便的时候就去锻炼,强迫气血从身分流到四肢。他们的动作看上去很矫健,可是哪里虚了呢?心虚了,供应心脑的气血不够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不是「动作皆衰」,就是容易猝死,呈现两个极端。
因此,健身房应该叫健体房。
我们为什么容易活动胳膊腿呢?因为它是随意肌,想怎么动,随着意识就可以动。可是身躯里面的脏腑,它的工作能随你的意吗?你说我心跳快一点吧,胃蠕动快一点吧,它听你的吗?它是不随你的意的。那它随什么?道法自然。它有另外一套系统控制。你放弃刻意,达到一种忘我状态以后,它就开始工作了。
我们中国传统的健身方式,不是健身房跑步机那套,而是站桩。站着像个桩子一样,手脚都不动。可是这时,所有的胃肠开始蠕动了,这才叫健身。
现代人为什么不懂得去健身呢?因为他活得太刻意了。他不愿放弃后天的那一套东西,所以道和自然就回不来。这也是我们要强调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回归到自然。
随着自然的节拍
黄帝问:我发现,现在的人们「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这是为什么呢?他接着问:「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个时,就是时间的时。不是指小时,而是指季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个「时节」指的就是季节。
中医讲四时阴阳,讲的是四季。《黄帝内经》为什么说四季不同了呢?我们再看前一句话:「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这说明那时一岁有几个季节啊?上古时期,中原包括四川地区,都是很温暖、很湿润的地方。
我们之所以把 历史 称为春秋,原因在于在上古时期,季节只有两季,*、秋。到后来,气候变化出现了四季。所以黄帝说,是不是我们现在有了四季,和古代不同,才导致了我们现在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温带和热带的植物是不一样的,热带的植物早熟。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吃的东西与温带的人不一样。气候不一样,导致生理的变化。
「世」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说世界、人世、世道,「世」字是一个十和一个二十(廿),加起来就是三十。一世是三十年。《黄帝内经》认为,男人到了30岁左右,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这个时候生孩子是最好的。所以我们说一世人,正好隔三十年,所谓的代沟,也是从这里得来的。到了唐朝,李世民要避讳「世」,就用「代」来代替。有些人为了早抱孙子,让孩子不到二十就结婚生育,一世慢慢就缩短了。所以这个「时世异耶」,一是讲天时的变化,一是讲人世的变化。
到底是天时人世变化产生这种影响,还是我们失去了顺应时世变化的那种能力?
黄帝的问题很深刻,也值得我们现世的人去思考、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