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成年人犯罪需负刑事责任,但根据年龄不同,处罚程度有所区别。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未满16周岁的人若不予刑事处罚,需家长或监护人管教,必要时可收容教养。
法律分析
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至人死亡怎么判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收容教养。
拓展延伸
未成年人犯罪责任制度:故意伤害致死罪的特殊考量
未成年人犯罪责任制度涉及故意伤害致死罪的特殊考量。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在承担刑事责任时应当考虑其年龄、心智发展程度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于故意伤害致死罪,法律倾向于对未成年人采取更为温和的刑事制裁措施,如少年管教、教育矫治等,以促使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这种特殊考量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同时也为其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特殊考量并不意味着无罪或轻罪,而是在刑罚上更注重教育和社会重新融入,以期未成年人能够成为社会有益的一员。
结语
未成年人犯罪责任制度涉及故意伤害致死罪的特殊考量,法律倾向于对未成年人采取温和刑事制裁措施,如少年管教、教育矫治等,以促使其改正错误、重新融入社会。这种特殊考量旨在保护未成年益,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特殊考量并非无罪或轻罪,而是注重教育和社会融入,期待未成年人成为有益社会成员。
法律依据
1、《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
2、《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故意杀人客观要件
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
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因紧急避险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案例极少,通常要避险+立功才可能会不构成犯罪[1])。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