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为单位利益、由单位决策机构决定;是否以单位名义行为;行为是否在单位成员的职务活动范围内或与单位业务相关。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以单位名义实施,且行为与单位业务有关。个人谋取单位名义的利益不属于单位犯罪。单位只对业务范围内或相关行为负责。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三点:
(1)是否为了单位的利益,是否由单位的决策机构决定。单位决策机构产生单位意志,指挥单位行为的实施,任何单位成员在单位业务活动中依据决策机构的决定实施的行为,应视为单位行为。单位犯罪所具有的特定程序性,即符合单位决策程序,是它与自然人盗用单位名义或擅自以单位名义进行的犯罪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2)是否是以单位的名义。行为以单位的名义实施是认定单位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所有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犯罪都是单位犯罪,打着单位的幌子,利用单位名义,为个人谋取利益的不法行为,当然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
(3)行为是否在单位成员的职务活动范围内,或者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相关。单位只对其在业务范围内或与业务相关的活动范围内的行为负责。如果行为与单位业务没有任何关系,则不应让单位承担刑事责任。
拓展延伸
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差异及其法律影响
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差异体现在犯罪主体和责任承担方面。单位犯罪指的是由组织、企事业单位或其他集体实施的违法行为,其特点是犯罪主体为集体,责任承担主体为单位本身。个人犯罪则是由个人实施的违法行为,犯罪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均为个人。在法律影响方面,单位犯罪的处罚主要针对单位本身,包括罚款、吊销执照等措施,而个人犯罪则主要追究个人刑事责任,可能面临刑罚、罚款等。此外,单位犯罪还可能导致组织的信誉受损、经济损失等后果,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法律对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处理方式和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语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在犯罪主体和责任承担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单位犯罪是指由组织、企事业单位或其他集体实施的违法行为,单位本身承担责任;而个人犯罪是由个人实施的违法行为,个人承担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处罚主要针对单位,而个人犯罪则主要追究个人刑事责任。此外,单位犯罪还可能对组织信誉和经济造成严重后果,对社会危害更大。因此,法律对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的处理方式和影响也有所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二百七十条 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七条 明知他人实施敲诈勒索犯罪,为其提供信用卡、手机卡、通讯工具、通讯传输通道、网络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百一十二条 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