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中被害人或家属的谅解书不必然等于减刑,但通常会酌情从轻处罚,没有统一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宣告缓刑对社区无重大不良影响的犯罪分子,可以宣告缓刑。宣告缓刑期间,可能其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和接触特定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有附加刑,仍需执行。
法律分析
刑事案件取得被害人或家属的谅解书不必然等于减刑,但通常会酌情从轻处罚,这样的酌情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杀人案,可以判处死刑的,则可能不判处死刑。或者本来判无期的,可能判一5年,可以判一5年的,可能一四甚至一三年,不能一概而论。法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一)犯罪情节较轻;(二)有悔罪表现;(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拓展延伸
判决前获得谅解书:对刑事案件的影响及减刑幅度调查
判决前获得谅解书在刑事案件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谅解书是指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之间达成的一种协议,表明被害人原谅了犯罪行为并愿意撤回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指控。这种谅解书能够在刑事审判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被告在判决前获得谅解书,可能会酌情考虑减少刑罚的幅度。然而,具体的减刑幅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犯罪的性质、被害人的意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态度和犯罪的后果。因此,判决前获得谅解书的影响及减刑幅度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
结语
判决前获得谅解书在刑事案件中具有重要影响。谅解书是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之间达成的协议,表明被害人原谅了犯罪行为并愿意撤回指控。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能会酌情考虑减轻刑罚。然而,减刑幅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犯罪性质、被害人意愿、犯罪者态度和后果等。因此,判决前获得谅解书的影响和减刑幅度需根据具体案情进行评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十 基层人民、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二章 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 第二百八十九条 双方当事人和解的,机关、人民、人民应当听取当事人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意见,对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协议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乡镇、街道以及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根据需要可以参照本法有关规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