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
城》表达了 诗人喜悦激 动,归心似 箭的心情。 《早发白帝 城》是唐代 大诗人李白 在乾元二年 (759) 流放途中遇 赦返回时创 作的一首诗 ,是李白诗 作中流传最 广的名篇之 一。诗把诗 人遇赦后愉 快的心情和 江山的壮丽 多姿、顺水 行舟的流畅 轻快融为一 体,运用夸 张和奇想, 写得流丽飘 逸,惊世骇 俗,又不假 雕琢,随心 所欲,自然 天成。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早发白帝城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
原诗如下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致其幕府。不就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被判流放夜郎。李白去夜郎是逆长江而上,第二年途经三峡到夔州(今奉节),就遇赦得回。
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经过十五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白帝城,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推断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诗人借此抒发了重获自由的欢愉和喜悦之情。
这首诗写于遇赦途中,描写江陵的舟行情景,以轻松的笔调,表达出愉快的心情,历来被认为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名《白帝下江陵》《朝发白帝城》。
鉴赏
首句写诗人早晨离开了如在彩云间的白帝城。白帝城在奉节县。他建在高山之上,濒临长江,距瞿塘峡很近。诗人写此诗时已经离开夔州,船行在江中。中途回望,只见群山高耸入云,早上告别了 白帝城,已经看不见了。
天气晴朗,五彩缤纷的云霞辉映在刚才走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速,地势高,距离远,天气好,心情舒畅。诗人着一“辞”字,而不用“发”,使感情充盈,神采飞扬,亲切轻快。
第三句是从听觉感受补叙归途上的所闻,在笔锋上的转折,为下句的最后冲刺蓄神聚气。第四句是从瞬时的视觉感受补写归途中的所见。一个“轻”字,意蕴颇深,既有水势之急,舟行之疾,更有诗人遇赦后如拨云见日、如释重负的轻松心情。真可谓一字千钧,空灵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