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是历法中表示 自然节律变化 以及确立“十 二月建”的特 定节令,蕴含 着悠久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积 淀,是中华民 族悠久历史文 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一岁四 时,春夏秋冬 各三个月,每 月两个节气, 每个节气均有 其独特的含义 。廿四节气准 确的反映了自 然节律变化, 在人们日常生 活中发挥了极 为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指 导农耕生产的 时节体系,更 是包含有丰富 民俗事象的民 俗系统。“二 十四节气”是 上古农耕文明 的产物,它是 上古先民顺应 农时,通过观 察天体运行, 认知一岁中时 令、气候、物 候等变化规律 所形成的知识 体系。廿四节 气最初是依据 斗转星移制定 ,北斗七星循 环旋转,斗柄 顺时针旋转一 圈为一周期, 谓之一“岁” (摄提)。现 行的“二十四 节气”是依据 太阳在回归黄 道上的位置制 定,即把太阳 周年运动轨迹 划分为24等 份,每15° 为1等份,每 1等份为一个 节气,始于立 春,终于大寒 。经历史发展 ,农历吸收了 干支历的节气 成分作为历法 补充,并通过 “置闰法”调 整使其符合回 归年,形成阴 阳合历,“二 十四节气”也 就成为了农历 的一个重要部 分。在国际气 象界,二十四 节气被誉为“ 中国的第五大 发明”。20 16年11月 30日,二十 四节气被正式 列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人类 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24节气的来由和习俗
一、节气由来
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2、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3、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4、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节气习俗
1、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立春古称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贴“宜春”春贴,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岁。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农民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 冰雪皆散而为水。”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 “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春分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仍尚难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