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1.犯罪主体,是主观上有罪过的、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实施了犯罪行为、发生了犯罪结果的自然人或者单位。
2.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在主观罪过支配下实施了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3.犯罪结果,是犯罪主体实施的犯罪行为所发生的危害社会的犯罪结果。
一、刑事犯罪构成条件是什么
我国刑法规定有四百多种犯罪,从构成要件上进行分析,每一种犯罪都具备四个方面的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
(一)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每一种犯罪,都必须有犯罪主体,有的犯罪是一个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一人,有的犯罪是数人实施的,犯罪主体就是数人。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犯罪的,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也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二)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所具有的心理状态。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有两种,即故意和过失。比如犯盗窃罪,犯罪人希望将他人财物窃为己有;犯故意伤害罪,犯罪人希望造成他人身体受到损伤的结果。有的犯罪是过失性质的,如失火罪,犯罪人就具有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在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该单位对犯罪行为负有责任的人员也同样具有主观心理状态。
(三)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比如犯诈骗罪,犯罪人具有虚构事实、欺骗他人的行为,贩毒罪具有贩卖毒品的行为,等等。
(四)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是不同的,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对象,如杀人罪、伤害罪,犯罪对象是具体的被害人,而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公民人身权利不受非法侵害的这种社会关系。
二、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有什么区别
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主要有以下6点:
1、概念不同。
(1)违法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禁止做的及不允许做的或是应当做的而不去做的行为;
(2)犯罪是指触犯《刑法》,严重危害社会,依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
2、性质不同。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行为,但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即违法行为是包含犯罪行为的。违反任何法律法规都构成违法,但是只有在违反刑法时才构成犯罪。
3、社会危害性大小不同。一般从行为所涉及的数额、范围、手段和后果这几个方面具体衡量社会危害性大小。如盗窃罪以数额大小不同区分违法与犯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强调必须使用暴力手段,故意伤害罪则一般导致被害人伤情达到轻伤以上。
4、触犯的法律类型不同。从客观方面来看,构成犯罪要求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违法则是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关于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行为。
5、认定的机关不同。是否构成犯罪必须由人民通过审判的方式进行认定,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无权决定他人是否构成犯罪。是否构成违法则可以由、工商、税务等等一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机关加以认定。
6、法律后果不同。如果被认定为犯罪,可能被判处刑罚。而违法行为则要接受行政处罚:
(1)一般违法行为受到行政执法部门的制裁,程度一般较轻,一般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如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
(2)犯罪行为,必须经审判才能确定有罪,处罚执行机关有监狱门,程序一定较重,如主刑有: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对外国人的还可以附加驱逐出境。
三、环境刑事责任犯罪有什么构成要件
环境刑事责任的犯罪构成是:1、犯罪主体是除了达到法定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以外,还包括法人;2、犯罪客体是因侵害各种环境要素和自然资源而受到侵犯的财产所有权、人身权和环境权;3、客观方面是指有污染和破坏环境及自然资源的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4、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进行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刑法》第15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